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宝贵经验,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结晶,是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
(一)要正确认识基本国情,紧紧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以求真务实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紧紧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经过20多年的奋斗,尽管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始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但是,我们要始终清醒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那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只处在中低收入行列。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1.42万亿美元,排行在世界第6位,但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只达到美国的13%、日本的28%、德国的67%。虽然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但只排行在世界第116位,全国有占总人口51.2%的16个省区人均GDP还在1000美元以下,我国农村还有近3000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收入、不稳定的温饱状态。这样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地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且这对主要矛盾将存在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经济和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不动摇。
(二)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致力壮大经济总量。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充分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在各个不同地区其运动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五个统筹”兼顾到方方面面,调动各地区各行业的积极性,为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就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经济总量亟待壮大、综合国力亟待增强。因而,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较快壮大经济规模是必然的选择。否则,国家不但没有实力解决历史积累和新阶段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而且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会处于被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人均经济社会指标难以上升,以人为本的宗旨也难以实现。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均GDP3000美元的目标,就必须保持年均7.2%甚至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就要求沿海发达地区继续率先发展,内地欠发达地区努力追赶,在充分重视优化结构、增长质量、经济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应力争有比全国平均数更高的发展速度。就全国各地而言,极不相同的实际情况,使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是速度与总量问题,有的是质量与效益问题,有的是生态与资源问题,有的是就业与保障问题,有的是教育与卫生问题,有的是温饱与贫困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全局或进程中的不同重点,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相应的矛盾和问题。但经济速度和经济总量又是各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共同前提和基础。当前,关于GDP的讨论很多,主观愿望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但GDP是世界上通用的衡量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与总量和人民平均生活水平及其变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也是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和地方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在没有找到比这更科学的指标之前,不应轻言淡化、更不能随意用其他指标来代替GDP。
(三)要深化市场取向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以求真务实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选择合理而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要以世上的有限资源满足人的无限需要,就必须在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和满足不同需要之间进行选择,兼顾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合理而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强化市场取向,加快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僵化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因而,如解决收入高低、城乡差别、区域差距的问题,固然需要国家统筹安排,需要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帮助困难人群和欠发达地区,但绝不能再搞平均主义和再吃“大锅饭”,要坚持“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