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内地图书市场出现过很多文学畅销书。这不仅使余秋雨、贾平凹、王朔、池莉、二月河和王跃文等作家成为颇有影响的畅销书作家,也使金庸、琼瑶、三毛、柏杨、李敖和龙应台等香港和台湾作家的作品变得更加畅销。面对此起彼伏的畅销书现象,人们一直有多种看法:或认为得于“炒作”,或责怪作家“媚俗”,或不满读
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作品畅销,如《保卫延安》1954年出版,几年间发行百万余册;《红岩》1961年出版,三年印行400多万册;《青春之歌》1958年出版,到1959年上半年就销出130余万册。《创业史》、《红旗谱》、《林海雪原》、《三家巷》、《战斗的青春》和《苦菜花》等也都多次加印,都是多则数百万册少则几十万册。这些“红色经典”在新时期还在加印。据统计,“文革”时期出版了近百部长篇小说。十年百部当然不多,但畅销书也不少。除《金光大道》风行一时,当时也拥有很多读者。至于新时期,文学畅销书不仅更多,而且具有以往时代不可能出现的多元性质和复杂特征。
显而易见,不同时代的文学畅销书现象极为不同。比如从题材、主题、思想情感、艺术手法和语言等审美表现来看,“红色经典”和新时期多元作品就大相径庭,新时期伊始不胫而走的作品与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畅销作品也差异明显。畅销情形更是与时有变。比如《艳阳天》十年间发行500多万册,《欧阳海之歌》出版一年竟印发两千多万册,新时期初期很多文学刊物发行十多万甚至几十万份,有些并不成熟的作品当时也能轰动一时,这种读者接受就和时代特征连接一体。二、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如果说不同的时代特征会导致文学畅销书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形,这种时代特征中也有主次之分。研究新时期文学畅销书现象,不难发现市场经济发挥了杠杆作用。文学作为艺术生产,产品必须投放市场,没有图书市场就无所谓畅销。政治挂帅的计划经济时代,出版作品即使以政治为本,作品畅销也靠读者购买。市场经济对文学畅销书的主要影响有:
首先,它带来了文学出版事业的空前活跃,真正的畅销也多在这里出现。文学出版只要进入市场经济就有市场规律。出版社的重视盈亏,民间发行的神通广大,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都是市场经济的连锁反应。出版社都希望自己出版的作品畅销,但畅销与否却存在多种因素。与此,同时在各种出版行为中当然也出现了不良现象,如投机性炒作、“一女多嫁”、重金钱不重效果和迎合庸俗趣味等。
其次是对作家的影响。谈畅销书,有人常责备作家“媚俗”,批评他们迎合流行文化。这有一定道理但显然简单。很多严肃作品的畅销就与“媚俗”无关。比如《随想录》、《皖南事变》、《白鹿原》、《洗澡》、《活着》、《曾国藩》、《走向混沌》、《尘埃落定》、《私人生活》、《一个人的战争》、《檀香刑》等的畅销就是如此。但必须承认市场经济对作家的影响确实很大。且慢说善于走市场的作家,也不说一般作家都有了市场意识,就是严肃作家的创作也必须注意读者需求与审美心理。如今很多严肃作品也非常讲究可读性,说明它们的作者也很重视市场效应。
三、“上帝”的存在与分化。畅销最直接表现就是很多读者购买。读者确实是文学畅销书的最终裁判。从接受美学讲,作品价值的实现不仅最终要靠读者接受,而且读者阅读是种再创造。从审美感受看,读者是见智见仁,阅读选择当然影响到作品销售。媒体与批评家有时也能影响作品的畅销与否,但大众读者并不非常在意这些。比如余秋雨的散文遭到不少媒体和批评家的指责,但并不妨碍他成为新时期最成功的畅销作家。《文化苦旅》曾出现“洛阳纸贵”的奇观,而《霜冷长河》为防盗版竟不得不采取“黑箱操作”。
从上述原因看,说“读者是上帝”确实不错。但必须注意这个“上帝”存在不同文化类型和群体分化。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审美习惯的“读者圈”,从审美水平到审美趣味都差异很大。有的爱“阳春白雪”,有的爱“下里巴人”,有的欣赏水平较高,有的审美水平低下。总之,“上帝”可能优秀也可能平庸。比如琼瑶言情小说非常畅销,但很多“琼瑶迷”是单纯浪漫的中学生,而不是成熟读者。读者如云的金庸武侠小说,接受状况则复杂些。有学者称其是“文化高峰”,也有人激烈批评它是“文化守旧”。中国读者众多,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审美分化非常突出。这种文学接受情况,使中国当代文学畅销书现象具有明显特殊性。读者太多,往往分出一点就能使某些作品变成“畅销书”。如果说审美水平较高的读者群使优秀作品不胫而走,审美水平较低的读者群也能使并不优秀的作品畅销。
也正是由于中国读者接受情形的特别复杂,我们对文学畅销书的审美价值与经典性就必须辩证分析。换言之,畅销的直接意义虽是拥有众多读者,但畅销作品决不一定就好。另一方面,有条道理则也确切无疑,这就是优秀作品通常也是畅销作品。即使某时不畅销以后也会畅销,因为它们能够经受历史检验。这其实已被很多伟大作品所证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典的畅销不存在偶然性,显示的是真正意义的畅销。由此就能发现中国当代文学畅销书经常出现尴尬:不少畅销作品实在说不上优秀。“当代无经典”的说法也许极端,但畅销多而经典少则是事实。这就提醒我们:作家和出版者应该特别注意畅销书的“含金量”,而大众读者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和审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