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花了毕生的经历出了一部学术著作,因为不是畅销书,出版社出于成本考虑,拒绝了他的出版要求。想着自己一生心血却不能变成铅字,老先生无奈之下到处游说拉赞助,自己贴钱一印几千册。当面对满屋子书的时候,老人喃喃自语:浪费!浪费!
现在这种浪费可以避免了。最近,知识产权出版社在我国率先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院士对启动“按需出版”工程评价说:“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断版图书的开发传播,对学术文化精品图书的快捷按需出版,是图书出版界长期以来的追求,是作者、读者梦寐以求的出版境界。”
“按需出版”: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
什么是“按需出版”?知识产权出版社社长董铁鹰介绍说,“按需出版”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它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印刷和网络系统,将出版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需要时直接印刷成书,省去制版等中间环节,真正做到一册起印,即需即印。它突破了传统模式的印数限制,印量较少时,制作成本比传统印刷大大降低;而且数字印刷系统自动化程度高,也节省大量的人工费用。
董铁鹰说,“按需出版”特别适合断版图书、短版图书和具有较强个性化特点图书的出版发行。“按需出版”采用计算机系统长期保存电子数据,其实是用电子化库存替代了图书的实物库存,对断版、短版图书来说,只要有电子数据,剩下的工作就像在电脑上打印一份文件一样,要几份就打印几份。据介绍,我国每年出版十万余种图书,其中55%在出版后就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历年积累下来的退出流通领域的图书品种更是难以计数,成为断版、绝版书。而这些图书中不乏具有研究价值、参考价值、收藏价值的图书,是重要的文化资产。
“按需出版”是“绿色出版”
因为是有了需求之后再组织生产图书,“按需出版”可以避免大量材料浪费和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因此,“按需出版”又被称为“绿色出版”。知识产权出版社副社长张曦认为,“按需出版”有三个主要优点:
一是降低印刷成本,增加销售利润。“按需出版”是一种灵活的出版和销售模式,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印刷,在出版商与读者间没有中间环节、时效性强、流通效率高,对于出版社就意味着简捷、低投入和无风险。对于著作权人,按需出版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印制数量较少而带来的高昂印刷成本问题,彻底打破图书“最低印数”的限制,并可以保持图书的永不脱销、断版,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并获得所需求的图书。
二是简便、快捷的印制过程。存储在“按需出版数字图书馆”中的图书数据,经过统一标准格式的电子化处理,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对电子文档进行终审。电子文档通过电子化管理系统可以永久保存,并可根据需求进行内容改版、修订,也可远程传输图书数据至需求地印制。
三是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发展,图书出版的个性化需求也明显增多,包括同样内容不同版本的图书;根据特定需要汇编的图书;经常需要改版的、小批量印刷的图书,如教材等。而传统的出版方式很难满足这部分的需求,按需出版方式则正是对传统出版方式的有益补充和发展,为著作权人、出版者和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按需出版服务灵活方便,对同一内容的图书能够为需求者提供包括封面、字体、字号、纸张、版式、装订等在内的多种选择,甚至可以实现每本书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国将加快“按需出版”工程建设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司长阎晓宏高度评价了“按需出版”工程,他明确指出,新闻出版总署将会在政策上全力支持“按需出版”工程。据了解,新闻出版总署还拟将“按需出版”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出版工程。
知识产权出版社社长董铁鹰表示,在“按需出版”工程启动后,该社今年内将建立按需出版数据库和专业网站,三年内使5万种以上断版图书和大量短版图书实现按需出版。为了把按需出版从设想变为现实,从试验转向实际应用,该社除了将不断扩大和完善数字印刷、信息处理、网络管理等系统外,他们还将与各地出版单位、作者以及发行商展开多种合作,以期使我国按需出版这一新的出版业务得到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