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显出其不容忽视的作用。如何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这个久谈不衰的话题如今重新摆到了我们面前。为此,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
记者:现阶段影响江苏省农村教育发展的
因素有哪些?
王斌泰:一是“以县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经费投入不足仍是突出问题。县乡财政体制调整相对滞后,部分县教职工工资和学校公用经费没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部分县区截留、挪用中小学学杂费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优秀教师外流和不合格教师清退困难同时存在。部分优秀教师不安心在当地学校工作,外流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不合格教师执教现象普遍,职业意识淡漠,教育观念陈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三是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任重道远,全省农村现有100万套以上的课桌凳需要维修,8万多间教师没有讲台,6.5万间教室没有安装人工照明设备。近期,我厅对苏北4122所学校进行了卫生设施普查,情况令人十分担忧。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管理体制问题,如教育经费管理、教师队伍管理等,那么具体将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呢?
王斌泰:首先,要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通过努力,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经费投入的“五个确保”:一是依法确保教育投入的“三增长、两提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保证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二是要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农村义务教育“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所需经费;三是要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四是要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经费,积极承担并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维护农村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五是要确保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执行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切实保障学校公用经费开支。另外,我们还要规范教育收费政策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各类学校收费政策;建立有利于规范教育收费、根除乱收费行为,有利于有效控制学杂费被挪用的收支管理机制。
其次,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职责。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确保公办学校能够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需求。
记者:管理与建设总是分不开的,管理是为了进一步更好地服务建设,您对全省农村教育建设有何规划?
王斌泰:首先要全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近年来,全省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我们必须下决心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一要大力实施“三新一亮”工程。苏北农村很多教室存在“课桌破、板凳破、讲台破、光线暗”的现象,我们决定实施以“课桌新、板凳新、讲台新、电灯亮”为主要内容的“三新一亮”工程,到今年,全省农村学校彻底改变“三破一暗”状况。二要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卫生设施等基本装备条件。到2005年,全省每一所农村中小学都实现“六有”目标任务,即要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同时还要加大教育装备的基础性投入,配备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三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全省农村中小学都要实施“校校通”工程,苏南及有条件的学校要先行一步,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建有校园网,农村中小学要按规定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记者:除了贫穷落后,农村经济、教育发展模式的相对陈旧也是影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请问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
王斌泰:农村学校的办学方向,关系到农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青少年学生不可能全部上高中、上大学。回到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就是农村最富有潜力的人力资源,就是科教兴农的主力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紧密联系我省农业、农村和农民实际,面向大多数受教育者,坚持服务“三农”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围绕服务“三农”,大力发展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围绕推动劳务输出,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适用技术培训,从而在劳务输出、脱贫致富中找到出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保障教育的发展。
背景链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江苏省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一是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了83.2%,其中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有82.6万人,占全省的76.5%。二是“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调整基本到位,省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为保证学校日常运转提供了政策依据。三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逐步改善,通过投入危房改造资金44亿元,共消除C、D级危房415万平方米,改、扩、新建中小学校舍692万平方米,B级危房276万平方米全部维修加固。通过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全省共撤并小学6546所、初中493所,改扩建小学3182所、初中1249所,易地新建小学332所、初中69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