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建设一流民族大学

2004-04-2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民族教育之光

中南民族大学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在国内高校中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400余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拥有文、理、工、管、法、经济、历史、教育8大学科门类的硕士点26个,本专科专业56个,在校本专科学生15000余人,

硕士研究生800余人,教职工1400余人。学校在200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以第三名的综合成绩荣获优秀,其成功办学实践“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进步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李步海说:“学校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把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结合起来。”校长陈达云说:“要建设一流民族大学,必须继续强化学校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加强应用’的学科建设总体思路,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打造学科品牌,带动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水平的全面提高,走内涵式的学校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中南民族大学的学科建设十分注重在特色学科和学科特色上狠下功夫。民族学科作为学校的特色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从最初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为现在包括少数民族历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经济、民族语言文学、民族教育的大民族学科群落,研究方向延伸到南方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研究和城市民族工作、民族社会工作四个方面。在非民族类应用学科的建设上,学校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为原则,针对服务地区、服务对象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倾力打造学科特色。20多年来,学校通过专业调整改造毅然淘汰了10多个旧专业,新设置了自动化、材料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保险、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一大批应用专业,使非民族类学科专业更加主动地适应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了学校的竞争能力。

中南民族大学持之以恒狠抓学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目前,学校拥有法学理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民族学、文艺学教育经济与管理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生物技术、分析化学、通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认知科学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以民族理论专家彭英明、计算机科学专家陆际光、生物磁学专家杨仲乐、民族法学青年学者戴小明、民族学青年学者许宪隆等40多名国家、省部级专家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骨干队伍。近年来,学校教师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出版各类专著200余部,其在民族理论与政策、南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土家族历史与文化、民族法制、女书、生物医学工程、分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外瞩目。

围绕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他们提出要通过5-10年的努力,建成1-2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建成2-3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群,初步形成基础学科地位稳固、新兴应用学科特色鲜明、重点学科优势突出、博硕士授权学科与本专科专业门类结构合理并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