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师魂

2004-04-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永杰 王文辉 张翠兰 我有话说

她走了。她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带着未竟的事业走了。

她太累了,她竟躺在了辛勤耕耘了三十一个春夏秋冬的三尺讲台上。弥留之际,她的心里肯定还在想着有些知识学生掌握的还不牢固。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一个燃烧的生命,在释放了最后的光和热之后熄灭了,而在人们心中耸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

叫王兰芬,河北省景县孙镇中学的一名优秀教师。

今年2月27日,这本来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象往常一样,王兰芬早早地起床,开始了周而复始一天的忙碌。早饭后,她感到头有些疼,手脚也有些发麻。丈夫看她脸色不好,知道她在1997年曾突发脑溢血而住院治疗,由于抢救及时才得到有效治愈,并迅速恢复了健康。于是劝她:“我给你告个假,今天休息休息吧。”

王兰芬连忙说:“没事儿,没事儿,咱不能因为头疼脑热耽误了孩子们。”说完她吃了一些经常服用的药片,稳稳神,拿起课本毅然去了学校。

望着远去的背影,丈夫心里涌动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他深深了解妻子的脾气和性格。他知道妻子对于教育事业的执著和挚爱,他知道妻子爱学生远远胜过自己的亲生儿子,他更知道妻子从事教学三十一年来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私事而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即使风雨交加,即使雪落纷纷。就是在1997年那次住院期间的病床上,妻子与陪床的丈夫谈论的话题不是病情,不是饮食,还是学生,还是令她魂牵梦萦的三尺讲台。他不知道的是,王兰芬的这一走,竟成了诀别。

上午10时30分,正在讲课的王兰芬老师,突然脸色发青,满头虚汗,一下子瘫倒在讲台上。学生们慌了:“王老师,王老师,您怎么啦?”几个同学含着泪把王老师扶到隔壁的设备室,对着其他跑过来的老师说:“王老师教我们累病了呀!”随后泣不成声。

打电话,找车,校长和十几个老师把王兰芬匆匆送到了医院。然而,一切抢救措施和努力,都没有挽留住这位年仅48岁的女教师的生命。

1977年,王兰芬考上了衡水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梁集乡重点中学任教。1980年,调入孙镇中学教语文课。经过专业知识培养的她如鱼得水,乐此不疲。面对讲台下四、五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她被深深地感动着,她了解自己肩负的沉重,她知道教师这个职业的光荣。从此,她一直艰辛地耕耘着。

王兰芬老师认为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因此,一篇课文的起、承、转、合,她会在学生津津有味的听讲中处理得天衣无缝,挥洒自如,收放得体。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名著占有很大的比例,王兰芬大胆地把重点放在文学本身的潜移默化上,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去体会美,去品味美,去得其神韵,受到熏陶,并在广泛取材、充分鉴别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起自己衡量事物的标尺。教书、育人完美地结合是王兰芬多年来一直探究的课题,更是她在日常教学中不懈的追求。

然而,潜心钻研的背后是痴迷,效果显著的前提是奉献。在这痴迷和奉献的背后,是心血的花费,是汗水的洒播。多少个酷热的夏夜,她顾不上蚊虫的叮咬,仔细阅读着学生的一篇篇作文,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学习基础,写下大段大段的批语;多少个冰封大地的冬天,她独处一室在烛光摇曳中认真写着自己的教案,努力在教与学中找准最佳契合点;又有多少个白天,站在讲台上,她用眼睛与学生沟通,她用语言让学生启蒙,也用循循善诱和启发打开了一扇扇的神秘之门……

执教30多年,她用心血和汗水培养了多少学生,她不知道,她只知道哪个学生的学习还不扎实,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这一拨一拨的学生们,她付出了多少爱心,她不知道,她只知道哪个学生家庭困难,应该给予资助。现在孙镇中学的30多位教师,其中就有27名都是王老师的学生,即便不是学生,谁又没有得到过王兰芬的帮助呢?

三十一年的辛勤耕耘,王兰芬老师的学生早已是桃李满天下。

也许,她太困了,因为她无时无刻不对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倾注着一腔的忠诚;也许,她太累了,因为她日日夜夜为了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用真情和痴心,心血和汗水,在天地间抒写着爱的奉献。

于是,她倒下了,倒在了她那块神圣的讲台上,倒在生机无限、万物复苏的早春二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