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教育迈向现代化

2004-04-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

每个清晨,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你都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北京是随着学子们的脚步醒来的,北京的教育是这座城市中永恒的话题。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不可回避

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希望让自己或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教育部部长周济说,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

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是今后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九五”以来,北京市中小学生源逐步从每年18万人的高峰回落到10万人左右,这为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观政告诉记者,2003年北京市普通高中招生达9.4万人,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52%。在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中,有50%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北京市委常委、市教工委书记朱善璐在今年初的北京市“普职成”教育工作会上说,北京教育要强化内涵发展,要进一步上质量、上水平,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为此,北京市加快了调整教育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步伐。据统计,从2000年到现在,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数量按平均每年调整100余所的速度在减少,全市中小学校从3100多所调整到目前的2400多所。仅2002―2003年两年间市级投入达到1亿7千万元,中央财政投入了7000万元,共计2亿4千万元,有效保证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落实。2006年前,北京市中小学将基本完成布局调整工作,实现学校布局相对合理、适度规模办学、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相对均衡、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多样,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除了提升学校硬件,北京市更注重提升教育软件功能。2001年,北京市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18个区县(含燕山)进入义务教育课改实验的学校已近680所,参与实验的学生近20万人。2004年秋季,实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80%多的小学起始年级学生将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

首都师范大学校办主任陈宁告诉记者,从首都师大部分院系所作的“改造基础薄弱校”课题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北京基础教育均衡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一些原来的基础薄弱校或被改造,或被取消,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正在逐步推广。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最终得到了实惠。

深化改革:办学体制多样化

北京私立汇佳学校在京城颇有名气。记者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们可以用流利的英语与外籍学者进行交流。一个学生告诉记者,学校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讲座,学生们与一流学者交流的机会很多。

汇佳提出:谁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学生,谁赢得了家长的信赖,谁就赢得了教育市场的主动权。他们在办学中着眼于探索青少年成长规律;着眼于为21世纪培养新型人才;着眼于人的潜能开发、人的创造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坚持“新型、高品位、国际化”的办学宗旨,创建了汇佳办学模式,把学校建成了名牌学校。

汇佳以外,北京市还涌现出一大批优质私立名校。北方之星幼儿园以音乐教育为特色,在多年的探索中,把幼儿艺术启蒙与音乐教育普及有机结合。他们提出:把成功和快乐写在孩子的脸上、手上、作品中和曲目中的教育理念。把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园所发展的途径和手段,取得了可喜成绩。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圆明园专修学院、燕京华侨大学、新东方学校、北京吉利大学等民办名校与众多公办学校一起,共同形成了北京市进一步深化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种形式、多种体制的办学格局。

据统计,2003年,北京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2052所,在校生103.8万人。近年来,北京市民办学校总量有所下降,校均规模稳步提高,办学投入逐步加大,办学条件好、质量有保障的学校比例增大。

北京市在部分公办中小学进行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是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学校之外,促进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格局的又一种尝试。目前,北京有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48所。这些学校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实现了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推动了学校内部的改革和发展。

质量:教育的生命

注重教育质量,是北京教育发展的特点之一。即使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也不例外。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有外省市适龄儿童、少年24万人,是北京市初中小学100万在校生的近四分之一;其中有近18万人在公办中小学和经批准的民办中小学借读,约6万人在未经批准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2002年4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北京市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以区县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区县政府要对现有未经批准的社会力量办的“打工子弟学校”进行整顿,从办学条件和办学行为上进行规范。目前丰台、海淀、昌平、通州等区已给11所“打工子弟学校”颁发了办学许可证,纳入民办学校系列管理。部分区县还设立了专门接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北京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基本实现“校校通”。近年来,北京市教育部门为信息化建设投入专项资金约10个亿,大大改善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到2003年,中小学约有计算机14万台,校园网达到1400个,全市所有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两年完成了教育部提出的开课目标。

北京地区高校众多,高等教育质量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唤起社会各界人士更多关注高等教育质量并参与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来,北京市教委决定从2001年开始实行《北京高等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即每年以翔实的数据资料及学校质量报告为基础,通过深入调研,编制《北京高等教育质量年报》。《年报》对北京当年度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客观描述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和做法、分析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北京高等教育质量年报》制度的实施,对学校重视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北京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