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出台了几项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之后,今年2月,教育部、劳动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推动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是,“灰领”人才还是少,还是缺,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突出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国最早研究劳动经济学的知名学者之一――杨河清教授。
杨河
“‘灰领’人才短缺的最大原因是观念问题。”杨河清说,中国人历来重学历、轻技能,普遍认为只有管理岗位才能造就人才。在北京,高级技师岗位与人才的比例是7.3∶1,在西安甚至达到3∶1。
近几年来,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大幅度滑坡,招生严重不足,致使技术工人的培养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对“灰领”人才的培养意识和有效的培养机制。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培训主要以自行培训为主,委托社会机构代培的比例不超过15%。传统观念对职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巨大,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们在职业选择时对工资率的敏感度降低,即使市场上的某一职业的工资率有效反映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信号,人们也很可能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对从事这一职业劳动者的固有偏见而不选择这一职业。可见,发展高新技术支撑的制造业,增加“灰领”人才存量和质量的关键之一,是整个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
杨河清认为,加强“灰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转变人才观念。只要有能力为企业、为国家创造大量经济价值,就应该是人才,能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技能和高新理论知识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还应注重使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有效衔接,增加新的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各培训机构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办学思维,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宽基础、复合型毕业生。另外,还需完善我国职业技术等级评定制度,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
改革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也是加强“灰领”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企业要改革“灰领”人才的薪酬、晋升制度,使其物质待遇提升,并在“灰领”人才延长退休年龄、职称评定、购房、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将职工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量同岗位工资挂钩,力争通过薪酬激励机制鼓励职工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缩短等级提升的时间,达到为企业尽快培养出合格“灰领”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