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午,近3万名中小学生迈进考场。一声铃响,第五届武汉国际(武汉总二十届)中小学生楚才作文竞赛在海内外45个分赛场同期开赛。20年来,不少同学从这里起步,最后走上文坛。也有不少同学从这里起步,改变了自己人生命运走向成功。有的成了作家,有的当了记者,还有的成为节目主持人、外交官……在即将颁
从八百到三万
“楚才”缘于“唯楚有才”的历史传说,从古代的老子、庄子、荀子、屈原、宋玉到近代的闻一多、曹禺、董必武、毛泽东等,都是楚地的一代风流人物。楚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1985年,武汉市举办了首届“楚才杯”作文竞赛,800名中小学生参赛。1994年,尝试在台湾和美国开设了分赛场,参赛选手近万人。2000年,千年的钟声敲响,“楚才杯”也更名为“武汉国际中小学生楚才作文竞赛”,参赛选手已多达近两万人。辛勤耕耘二十载,一个地方性的竞赛活动,逐步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大型国际性华文品牌赛事。除主赛场武汉以外,现已设立的分赛场遍及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哈尔滨、郑州、沈阳及宜昌、漯河、哈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东京、名古屋、福冈;英国曼彻斯特;美国费城、底特律;加拿大多伦多、渥太华、温哥华;新西兰基督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年,参赛学生从800人增长到3万人,赛场从武汉遍及世界华人聚居点。
文学之路在这里延伸
楚才作文,何以历二十年而不衰?因为它早已成为社会认同的一个品牌。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蜚声文坛的小作家,纵论天下事,妙笔写华章。实践证明,这些竞赛中的佼佼者,都凭栏而上,不同凡响。韦敏,首届楚才作文竞赛中崭露头角,后来连续4次获奖,高中毕业被保送进入武汉大学。目前,她还在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因出版了8部长篇小说,已成为国内知名海归派女作家。曾在楚才作文竞赛中多次获奖的撒贝宁,现在已是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的主持人。李晶,一名普通的参赛学生,多次在该竞赛中获一等奖。后来在新概念作文竞赛中又获一等奖,凭此作文免试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现在,她尚未毕业,就被中央电视台“借去”,作为戏曲栏目的主要撰稿人和策划人。武汉十四中的胡坚同学,多次在楚才作文竞赛中获奖,去年高中毕业前夕,他的一部长篇小说《愤青时代》正式出版,中央电视台专门为他制作了一个专题报道,在全国文坛上引起一番轰动。去年,他被武汉大学破格录取……正因为这样,我国文坛巨匠冰心老人曾欣然为竞赛题词:“唯楚有才”;正因为这样,团中央决定把楚才作文竞赛搬上荧屏,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绿色的橄榄树》正在紧张创作修改之中,预计今年下半年就可封镜上映。
特殊赛场:给点阳光就灿烂
“当阳光把灿烂寄予生命,你的人生将会丰富多彩,你就可以昂首挺胸地走着,潇洒地活着……当第一缕阳光冲破黑暗,那抹黑夜就一定过去,因为阳光已赋予了黑暗一点光明……”这是记者在武汉小学一个特殊赛场看到的“译文”,参赛题目就叫《给点阳光就灿烂》,小作者孙承,武汉市盲童学校四年级学生。嚓嚓、嚓嚓嚓,他在盲字板上“扎”出文章,然后由他的指导老师原文“翻译”出来。武汉盲校共有5位学生参赛,小学生、初中生都有,《那双盯着我的眼睛》、《关照是一种境界》、《春花秋月何时了》、《读树》是小选手们从赛题中选出的自己最想表达的题目。
在武汉小学另一个普通赛场上,有6位来自武汉第二聋哑学校的特殊选手。他们的老师杨燕晴在考场外攥着双手来回踱步。从事特殊教育8年的杨老师没有在休息室休息,她说:“我的学生可能随时需要我”,“他们有这个平等交流、学习的机会不容易”。在武昌凤凰山儿童福利院,50名考生在这里参赛,其中35个孩子是在福利院长大的孤儿。记者在考场巧遇一位来自台湾的送女儿参赛的王女士,她说是第一次来儿童福利院,很有感触:“这里的孩子看起来和平常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穿着、打扮很有气质。”在协和医院教学楼,18名白血病少儿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参赛。在武汉第17中学,湖北省少管所亦选派了9名选手参赛。参赛资格人人平等,特殊学员(工读、盲聋哑、少管所学员)都可以参加竞赛,这是楚才作文竞赛一个很突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