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深圳,这里是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
和国内其他的大学相比,它规模不大,显得小巧玲珑。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它的特点是静谧、纯真、一尘不染,所有来过的人无不赞叹这里是知识的殿堂和学习的乐园。
它的魅力不仅仅来自它依山傍水而建带来的灵气,更是缘于它的校园
这就是还不被人们所熟知的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
据了解,除去年受“非典”影响该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3.7%外,其他几年就业率都达到了100%。
大学旅游教育虽然在国外早已是一个热门,在国内却是一门新兴学科,没有现成的模式。大学的旅游教育应当如何办?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为何在短短几年间便能创出自己的教育特色,其培养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为何如此抢手?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近日来到位于“中国主题公园之都”―――深圳华侨城中心的暨大深圳旅游学院走访,在所见所闻中深切地感受到暨大深圳旅游学院的成功,最关键的是围绕打造旅游行业高品位人才,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走出了一条大学旅游教育新路子。
创建园林式校园,营造轻松活泼的生活环境
深圳旅游学院是暨南大学在深圳的办学窗口。这里一年四季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清香宜人。在绿茵下、花坛边,笔者随处可见被鸟语花香包裹着的潜心阅读的莘莘学子。
“我真的喜欢我们学院,从进校第一天,我就被它迷住了,真以为自己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的桃花源。四年来,我每天都能坚持早起背英语单词,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就是一种享受。”“平时,我们在教学楼上自习,累了趴在窗口看看远近的风景,不仅是一种放松,而且还能改善一天的心情,我喜欢这儿的静谧,感觉很惬意。”“每次,当我在宿舍楼上往周围眺望时,我就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一只小鸟,特别轻松、舒畅……”当笔者在同该学院的学生们交谈时,正在埋头读书的学子们都纷纷抬起头来,眼神里流露出特别自豪的神情,争先恐后地讲着自己的感受。
深圳旅游学院坐落在深圳华侨城社区内。东靠华侨城中学,西临欢乐谷景区,北倚燕晗山,南连生态广场。学院建筑风格独特,形如巨轮的白色综合大楼、依山而建的宿舍楼、实习酒店等建筑,与分散在华侨城内的何香凝美术馆、华夏艺术中心、深圳湾大酒店等一批经典建筑以及蜚声海内外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主题公园连成一片,相映生辉,构成这座旅游文化名城气势恢宏的壮美景观。
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旅游学院多次被评为深圳市卫生和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并被广东省旅游局授予“为广东旅游争光”的荣誉称号。
来自香港的03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黄小凤在文章《初来乍到》中写道:“校园繁花似锦,校外小桥流水,一样的宁静舒适,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交流着、聚集着、展望着新的大学生活。”
“好的生活环境,能给人好的心情。科学家发现,长期处于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的氛围里,人们大脑会变得更活跃,大脑潜能会被更好的激发,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人会变得更聪明。”旅游学院副院长何建伟如是说。
旅游教育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教育。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必须要对诸如仪表、礼貌和举止神态有比较高的要求。只有在优美的环境下、平和的情绪中,才能熏陶出学生们爱美、爱整洁和懂礼貌的良好习惯。优美整洁的环境也是旅游教育的一部分,这是深圳旅游学院领导们对旅游教育特点的一种理解。“可以说,在从事大学旅游教育专业的各个高校里,我们学院有独立的校园,育人环境在全国都可以算是一流的。”何副院长对笔者自豪的说。
怪不得笔者几次来到旅游学院采访,见到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个个都是衣服整洁、彬彬有礼、谈吐活泼,令人赏心悦目。优美的环境的确具有塑造良好人格和品行的魅力。
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四同学对笔者这样表达了她对母校的看法和留恋:“我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四年,对学院仍然非常留恋,一点也不会觉得厌倦。这里的环境让我们每天都有一种好心情;我非常喜欢我们的校园,喜欢我们的集体。毕业后,我想我以后还会经常回来看看。”对一座高等学府来说,硬件环境固然重要,但优秀的师资更是治校之本。在采访中,笔者感受到旅游学院不仅校园环境别具一格,其教师的博学和谦逊的风范更是独树一帜,让人赞叹不已。
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孕育创造性的教学空间
“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如何育人,老师是关键。如何才能找到高素质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高素质老师?这些目前都没有定论,但是我认为一个好老师,第一要具备很好的专业知识和才学,另外还要有一种谦虚的精神,能够放下大学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何副院长向笔者这样表达了他对旅游学院教师标准的看法。
筑巢引凤,培养研究型师资队伍
深圳旅游学院的教师队伍虽然组建时间不长,却也是人才济济,不可小觑。我国第一部关于酒店会议经营方面的著作――《酒店会议经营》就是由旅游学院管理系主任吴克祥副教授与深圳富临大酒店培训部经理周昕合著的,市场普遍反映该著作资料新、内容全、可操作性强,是一部非常有见地的旅游管理专著。
旅游学院院长张整魁,既是一个在旅游业界非常有名望的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个成功的学者。张整魁担任华侨集团领导多年,为构建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著名旅游景点立下了汗马功劳,又担任了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兼职教授,可谓在实业界、学术界都干得得心应手。
自1996年以来,旅游学院的科研工作也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学院相继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旅游英语》、《酒水与吧台管理》)、全国统编教材6部,专业性教材18部,学术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达81篇。年轻学者董观志副教授撰写的《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是国内第一部研究主题公园的学术著作,在学术界和实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外,学院在旅游学科的应用性研究上也成果颇丰:学院的《国际化背景下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粤港澳大旅游区发展模式创新研究》、《旅游收益管理研究》等一系列纵向课题在实践中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构成了厚实的教学理论基础。这些理论成果当然源自于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建院初期,旅游学院就有志于“筑巢引凤”。为了广纳贤才,学院除了积极在硬件上建造良好校园环境,更在创造良好的软件环境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比如,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一是开展以定岗、定编、定员、定责的“四定”为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二是将收益与质量挂钩、薪酬与业绩挂钩、奖励与绩效挂钩。这种“三挂钩”的方式督促教师们尽职尽责,充分发挥了每个教师的创造能力。在管理层面上,院领导班子克己奉公,以身作则,关心教师,细致入微,以提高学院的凝聚力、形成融洽的工作环境为己任,让学院的教师在这里不仅仅在物质上有所收获,更要形成一种“快乐工作”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工作起来开开心心、生活起来快快乐乐”。据介绍,近年来,该学院引进了留学归国教师5名,派遣出国进修教师6名,新增博士学历教师8人,培养高级职称教师6人。据统计,旅游学院具有硕士学历以上教师比例达到87%,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43%。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师个个都能安心任教,并竭尽所能,为旅游学院点点滴滴的进步做贡献。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迎新春博士座谈会”上,博士们踊跃发言,为旅游学院的明天出谋划策。这些博士们来自天南地北,背景迥异,但发言中有一点共识:旅游学院是一个团结、温暖而有活力的大家庭,在这里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很快乐!
师生情深,和风细雨精心呵护小苗
“春姐,我这一段时间心里不舒服,您有时间和我谈谈吗?”“春姐、春姐,你看是我真的做错了吗?”……学子们嘴里的“春姐”是谁?原来,春姐的真名叫吕迎春,是旅游学院的一名教师,标准的“海归”,在英国拿到英语硕士学位,回国不久后便到旅游学院当老师。同学们不仅在英语的学习上请教吕老师,在课后,这位春姐更是很多女生的“闺中密友”。
何副院长告诉笔者,“现在的独生子女学生有一个特点:很多同学在高中时还目标明确,对迎接高考和大学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但一进入大学后便感到十分迷茫,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都显得十分隔膜,对新的学习环境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我们这里的老师都非常善解人意,他们对学生都有着一颗仁爱的心,常常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耐心地给学生们讲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挑战。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96级本科毕业生李燕在毕业时写道,“敬爱的师长不但授予我知识,更教导我做人的道理。难以忘记与李老师的促膝谈心,和董老师的上山下海野外考察;更难忘记熟悉的老师从独身、恋爱到结婚......谢谢旅游学院的这一切,让我们从幼稚走向成长成熟。”
晚风轻拂的夏夜,在华侨城生态广场上,树影婆娑,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毕业生们与老师深情话别的情景。
“在高中,大学假期回家的师兄师姐曾经告诉我们,大学的老师和高中不一样,他们上完课夹着书本走人,根本见不到面,更谈不上认识你、记得你的。可是等我也上了大学到了旅游学院,才发现根本不是这样,这里的老师别看个个在外面都很有名,可是在校园里一点架子也没有。除了带我们实践,平时经常一起玩,一起谈心,有时就觉得好像是家里的一位长辈和兄长,打起交道觉得很温暖、很舒服。”
在旅游学院,老师对于学生们一视同仁,但对于某一类学生却也有一些特殊的“优待”,那就是农村来的贫困生们。该院张春红同学,家中困顿,寒暑假没钱买车票回家。得知该生情况后,另一位“海归”,被同学们称为“学生的贴心人”的黄宝琴老师请她到自己家中和自己家人一起度春节,让张春红在春节期间体会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在何副院长的办公室,笔者看到了许多在读学生给他发的电子邮件。这些言词恳切的邮件,有的是向他报告自己学习上取得的新成绩,有的是对一些课程设置提出问题,还有的是对于改进学校工作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对于学生们的合理要求,我们都会尽力满足。所以我们建立了这个电子邮件的平台,由院长直接与同学对话,事实证明这个办法也是行之有效的。”何副院长说。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采访中,学院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如何做人比懂得知识更重要。”
办学十年来,在学校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下,旅游学院的学生从未发生过因心理疾病所导致的恶性事故,在暨南大学所作的集体民意调查中显示,深圳旅游学院的学生中,超过七成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学院,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比例。
探索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素质
深圳旅游学院有如此秀丽的学校环境,又有暨南大学百年名校的经验指导和全国各地来的优秀师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但光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何副院长告诉笔者,“教育,教育,就是教学育人,教学是本,无本无以育人。”如何探索适合国内环境的新型旅游教学模式和治学方法,旅游学院的历届领导班子煞费了一番苦心,才有了今天的结果。
有的放矢,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教学调整
为什么毕业生如此抢手?何建伟告诉笔者,“坚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才是正道,教育也要把握时代脉搏,教育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避免传统的纯粹理论性教育,才能大量培养旅游市场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确实,何副院长在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坚持三个‘不断线’,强化‘三语’教学”就是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提出的。所谓“三个不断线”,即英语教学、计算机教学、实践教学贯穿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的始终;“三语”则是指汉语、英语、计算机语言。何建伟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我们把“三语”教育当作重中之重并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社会的要求、市场的要求。
据介绍,旅游学院的学生们在景点实习时,能够用流利的英语接待外宾,外宾都感到十分惊奇。
专业设置上,院方也是从市场需求方面考虑,设置旅游管理系和英语系。下设旅游管理(包括高尔夫与休闲管理、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两个方面)、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本科专业,并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大校长刘人怀教授亲自担任旅游管理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负责全面领导旅游专业的学科建设。
据了解,旅游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操作能力很强,而且大都具有令人刮目相看的研究能力。在何副院长办公室,记者看到2001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谢永宁同学给院长发的电子邮件:“何院长,我在2004年4月5日《中国旅游报》上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市场营销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在《中国旅游报》上发表文章的还有我班的陈铭杰同学。据介绍,该院学生已经先后在《中国旅游报》、《中外酒店》、《中国教育报》等国内知名旅游专业报刊上发表30多篇论文。
在教学方式上,旅游学院突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探索出了一套“多教材体系、多媒体技术、多元化角色、多渠道评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订计划、自主学习、自由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都能比较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自如地应对走入社会后遇到的各种新问题的挑战。
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给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提供了方便,更是为学生们成为复合型人才铺平了道路。去年因为“非典”,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遇到了很大挫折,但该院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仍高达93.7%,为什么?何副院长告诉笔者,很多毕业生并未留在旅游行业,他们因为气质大方、处世成熟,而且有学习各种新知识的潜能,被IT业、房地产业、贸易业的一些公司挖走了。这些学生不管在哪里工作,都喜欢有空就给学院老师发电子邮件讲述自己毕业后的一些经历。他们经历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今天在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功,得益于在旅游学院四年中所获得的学习能力、英语和计算机等基本功底。他们感激地说,我们现在才深切地体会到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由于深圳旅游学院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敢于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使得教育成绩斐然。2001年11月,旅游学院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通过此项认证的旅游院校。
知行合一,形成“理论 实践”的创新教育模式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院还在国内率先实行了三学期制,即将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两学期学习时间压缩,在六月下旬到九月上旬安排一个为期八周的第三学期,主要用于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个想法国内专家早有提议,为何在深圳旅游学院却能首开先河?
据了解,这要归功于深圳旅游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教学实践环境。除了拥有自己的二星级实习酒店外,该院坐落在具有“中国主题公园之都”之称的深圳华侨城社区内,著名的欢乐谷、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主题公园,以及威尼斯酒店,都是旅游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每年,大约有30%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这些著名主题公园进行实习,过半数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华侨城中旅等旅行社实习,其他则大多可以在深圳湾大酒楼、威尼斯酒店等深圳一流酒店实习。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到底给学子们带来了什么?99届本科毕业生苏黎曾在毕业前夕写道,“我花了四年时间来思考社会实践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最后的答案是:自信和成熟。我的社会经历渐渐丰富了起来,我不再胆怯与陌生人说话,不再害怕在陌生的环境里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我与同为应届毕业生的朋友一起参加面试的时候,我开始为自己的自信和表现而感到骄傲。”
2000级本科生黄彦甫仅在旅游学院就读半年就在文章《改变》中写道,“半年的大学生活,令我产生的改变如此之大,真是我的福音啊!但是认真想一想,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学自由的空间给了我许许多多发挥才能和创造生活的机会―――上台演讲锻炼了我的胆量,组织活动提高了我的能力,导演话剧让我重新发现自我的价值!总之,在大学那片春晖沐浴和充满青草气息的沃土上,成长出的不仅仅是我茁壮的体格,更有我健康快乐的灵魂思想。”
一位大四的学生以诗一般的语言,赞扬了旅游学院让同学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取得的收获:“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是结合理论的实践,使我们渐渐振作......在深圳湾大酒店,我们参与接待四方来宾,从外宾的赞扬声中,更加认识了今天的中国。玛雅水公园的浪花,洗去了我们的稚气,欢乐谷的阳光,照亮了我们青春的花朵……”
“深圳旅游学院的学生明显多一分大方、自信,他们稳重、成熟、实干并且充满青春和上进。”这是威尼斯酒店领导对旅游学院学子的中肯评价。
深圳湾大酒店曾给旅游学院写了一封感谢信,其中说道,“在实习期间,贵院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修养深深打动了我们,但更为可贵的是,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给酒店餐饮工作提出了许多项合理化建议,对酒店餐饮管理工作有很大启发......我们将在酒店中倡导这种善于思考、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国际化的办学思想,把旅游学院的学子们推向世界
在中国,旅游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在国外这门学科已经十分发达。深圳旅游学院领导在建校之初就认识到:积极与国际旅游业界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和思路,做到“洋为中用”,可能是确立自己旅游教育特色的一条有效途径。
2001年2月,印尼教育部总司长马库里?马卡拉斯率印尼国家教育部代表团一行五人在原香港中旅集团董事长林水龙先生等人的陪同下访问了旅游学院。访问中,印尼客人们就高等旅游学院的办学模式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并探讨了建立合作关系、师生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同年3月,美国的奥克拉荷马东南州立大学代表团也来到旅游学院进行友好访问,双方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当晚,在旅游学院大礼堂举行了中西合璧的的联合演出,爵士音乐和民族舞蹈欢聚一堂。
2002年1月17日,经过长期协商的旅游学院与英国爱姆伍德学院合作共同展开高尔夫教育的协议在旅游学院签订,这一举措填补了国内高尔夫管理理论领域的空白。据介绍,爱姆伍德学院老师已经在旅游学院开设了高尔夫知识系列讲座。
2003年,美国杨伯翰大学夏威夷分校也与旅游学院签定了合作协议。
除了打开大门让他们走进来,深圳旅游学院也采取积极走出去的战略:2000年暑假,院长助理唐锦顺率领吕迎春、高平两位老师对美国夏威夷大学等三所院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访问。据介绍,他们在杨伯翰大学夏威夷分校实地考察该校学生在波西尼西亚文化村实习的情况受到很大启发,也对后来旅游学院的实习计划有很大影响。
旅游学院还先后派出六位教师赴爱姆伍德学院进修高尔夫运动管理课程。2003年,学院在国内率先招收了旅游管理(高尔夫与休闲管理)本科生。此举被《中国旅游报》誉为开拓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新领域。
何建伟告诉记者:“我们是在三个层次上争取与国际旅游业接轨的:国际知名旅游院校、企业和旅游组织。”
很多国际知名公司也与旅游学院建立了文化交流关系。该院学生通过与国际旅游业界的广泛交流,大大开阔了眼界,美国迪斯尼公司曾经两次来该院选拔学生当文化交流使者。在旅游学院通过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教育质量认证后,应邀成为该组织旅游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共同开展相关教育项目。世界旅游组织教育委员会还邀请旅游学院学生到该组织的总部实习。
学院创办伊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亲临深圳旅游学院视察,提出要把学院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旅游学院,国际化的旅游学院”,并为学院题词“为办好新型旅游学院而努力”,为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当时,钱其琛副总理主管全国的旅游工作,对该学院的发展十分关怀,曾先后三次来学院指导工作。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三次视察学院,还捐资兴建了“英东体育中心”。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同志多次亲临学院视察工作。国家领导人曾庆红、罗干同志也亲临学院视察,特别指示学院要敢于创新办出特色。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视察学院时勉励师生“高教事业,大有可为”。国务院侨办的刘泽彭副主任不仅多次亲临学院督导工作,还积极推进学院强化国际交流、提高办学层次、参与地方旅游业发展等工作,鼓舞学院不懈开拓进取。
“在国家领导人及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旅游学院教职员工同心同德,终于不负众望,共同创造了旅游学院的今天。”多次接待国家领导人的张整魁院长这样告诉记者。今天的深圳旅游学院已经不仅仅是一所一流大学的学院,更是闯出了一条促进旅游学院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新路。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深圳旅游学院这所年轻的旅游高等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改革,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利益和前途放在第一位,调整管理体制、创新教学模式,全院上下团结一心、振奋精神、励精图治,满怀信心向着建设国际化的中国一流旅游院校――21世纪高品位旅游专业人才摇篮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