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期刊的使命

2004-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麾 我有话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在这个伟大工程中,如何发挥学术期刊的优势,使学术期刊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有所作为,并以创新精神探索办好学术期刊的新思路和新模式,这是编辑工作者
重点要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学术期刊在学术传承和学术积累、发表优秀论文和发现优秀作者、借鉴新理论和开拓新学科、塑造严谨学风和建设学术规范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尊重和认可。

当然也要看到,学术期刊与学术发展、学科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长期以来还没有引起编辑界和期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人们普遍认为学术期刊只是学术成果的发表载体,只具有学术成果的传播功能,这反映在刊物的成果推介形式上往往是文集式的,编者也往往难以彰显问题意识,尤其是综合类社会科学期刊更是如此。这种状况近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比方说一些刊物开始有意识地组织专题探讨,开设新的专栏,但相关文章的质量和研究深度尚有待检验,也不能说没有匆忙上阵和临时拼凑的痕迹。那么,我们是坐等投稿,被动编辑,还是积极组稿,主动引导?这是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形势下考察学术期刊和编辑工作者有为还是无为的重要维度之一。

事实上,学术期刊不能仅仅满足于尽量发表水平高的学术成果,它同时还要自觉担当起学术组织和学术引导的重任,学术期刊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意识不到这一点,就是学术期刊的失职,如果期刊不能主动融入学术发展的主流中去,我们就很难在制高点上把握学术发展的趋向、分辨研究成果的独创性。可以说,在学术编辑具有远见卓识的倡导与精心组织下,经过较长时间和深入的理论准备,有可能打破学科“壁垒”,将多方研究资源调动并组合起来,从而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编辑思想统领下,一些经过充分论证和研究的专题能够集中显现并形成影响,这反过来又使学术期刊本身成为吸引相关研究者的中心并形成刊物自身的特色。而“论证选题――学术组织――会议交流――发表成果”,正是一个期刊与学术研究的互动关系在这种自觉意识的努力下形成的编辑链。

深具影响力的“马克思哲学论坛”的创设及持续就是来自这种编辑理念。“马克思哲学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联合我国各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创办的一个年度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作为常设主持人,由各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轮流作为主办人,该论坛为马克思哲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深度交流与平等对话的理论舞台,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哲学陷入沉寂。如何在学术创新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科学地回答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挑战,批判地解答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疑问,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雄风,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化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山大学教育部重点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经过精心策划和深入论证,创设了“马克思哲学论坛”。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分别由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主办,目前,第四届论坛正由中央党校主持筹备,主题是“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这些主题已成为新的学术研究的热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事实证明,衡量学术期刊和编辑工作的尺度,重要的在于能否抓住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时代性课题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中的优秀成果,并有“问题意识”地在刊物上反映出来。显然,随着学术的飞跃发展,对编辑的学术眼光、理论敏感性和组织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