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金周”出游话文明

2004-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小润 我有话说
编者按:又快到“五一”了,很多人将会借放长假的机会外出旅游。

出去走走,欣赏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既增长了见识,调节了生活的节奏,也有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旅游是一种休闲,在旅游中放松一下身心是应该的,但旅游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个人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要注意社会公德,要想到其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环境的要求。不能以为一个人事小,就放松了自己,到处随随便便。只有每个人做到文明旅游,成千上万的人才能都做到文明旅游,我们的旅游事业才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每个出游的人也才能在旅游中获得真正的愉悦。今天本报发表这篇《“黄金周”出游话文明》,就是对文明旅游的再一次强调和呼唤。

值得反思的不文明镜头

自我国实行黄金周制度以来,利用长假外出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首选。在旅游中讲文明,遵守秩序,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爱护文物,是每个游客应当遵守的社会公德。而对于旅游企业来说,诚实守信,维护旅游者的权益,保证旅游者的安全和健康,也是最起码的要求。然而在旅游中我们却屡屡目睹一些不文明现象。以下是新闻记者于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在各地景点撷取的几组镜头:

在昆明金殿风景区内,中午时分,人们纷纷拿出自带的食物在这里野炊。酒足饭饱之后,野炊者们起身离座,却不见有人收拾“残局”。石桌上,餐巾纸、花生壳、瓜皮、果屑、残汤、剩饭,堆得像座小山,地上也丢满了烟头和啤酒瓶,一片狼藉。

厦门旅游客运码头,一批游客准备登上开往火烧屿的客轮。工作人员一边指挥游客排队,一边拉开检票口的安全护栏。可是还没等护栏完全开启,游客们就一拥而入,场面顿时混乱起来。挤在前头的两名中年男子互不相让,竟要大打出手,双方家属也加入了争吵的行列。

北京圆明园万花阵的中心亭子的柱子上不知被谁刻上了字。在残垣断壁处,为了和世界遗迹合影,一些游人随意攀登到残石的高处,在“大水法”遗址处,很多人排队攀高留影。多数人似乎已习以为常。

更有甚者,类似的不文明行为不仅国内旅游有,出境旅游中也有。中国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旅游,在将中国人生活日渐富足、文明水准日益提高的信息传递给世界的同时,个别游客表现出的衣冠不整、随地吐痰、过马路不等绿灯、公共场所高声喧哗、乘车不排队等坏习惯,也给中国文明古国的美好形象抹了黑。

“文明”主动权握在游客手中

根据十几个黄金周的总结,“五一”是一年中城乡居民出游规模最大的旅游黄金周,从各旅行社得到的消息,今年“五一”,将有更多的人加入旅游行列。

据了解,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对各地旅游点的监督和管理措施不断完善,旅游景点管理方面的不文明现象今年将得到有效遏止。而旅游者能否真正享受一次快乐平安的文明旅行,主动权其实主要握在游人自己手中。

今年一月,9名参加四川某旅行社组织的西岭雪山二日游的游客,返程时因迟到,被“甩”在西岭雪山,在风雪中等待三个小时后才搭上回成都的车。其实,导游在游客自由活动之前,已通知他们集合上车时间是下午3时,并且从下午1时30分左右,导游开始拨打游客的手机让他们尽快下山,而这几名游客竟然因个人游玩兴致大发,全然不予理会,旅行社在游客们的埋怨声中,旅游车才不得不离开了西岭雪山。可以想象,这9名游客不但没有享受到旅游的快乐,一定会生了一肚子气,而究其原因,个人应负很大的责任。

文明旅游游客受益

社会学家们对旅游文明也非常关注。他们认为,旅游本身也是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由于游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修养不同,文明素质也有很大差异。素质高的游客能遵守文明游览的规则,素质不高的游客就会表现出不文明的行为。克服旅游中不文明行为的过程也是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提升人的品位的过程,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巨大的潜在意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和事业成功几率。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认为,克服不文明现象有一定难度:一是旅游者的不文明属于道德范畴,不文明行为又达不到立法标准,而景区、景点无权处理道德品质上的问题,致使不文明行为实际上很少有人能管;二是这种文明教育需要一个过程,不会立竿见影。正是根据这一特点,有专家指出,能够通过旅游提升自身文明水平的人其实已经比他人表现出更高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素质。

与旅游相关的一些机构在调查近年来我国10多个黄金周的情况后也乐观地指出,文明旅游其实已经日益受到社会和广大旅游者重视,许多旅游不文明现象都是旅游者最先向有关部门或新闻单位投诉或反映。记者近日在旅游景点调查时,有不少旅游者希望记者通过媒体呼吁:面临“五一”黄金周,大力提升文明旅游意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