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我们在这里发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车成卫撰写的有关卢柯和他的科学研究一文,专家写专家,别有一番滋味在文中。卢柯是我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他在科学研究中的成就早已引起中外科学界关注。我们曾经多次设法采访他,但都被他婉拒了,这自然是他谦虚的表现。但我们一直以为,科学需要为大众理解。今天这篇文章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也算对读者有一个交待。
在2004年4月16日出版的第304卷、5669期《科学》杂志上,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研究员的名字,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他的名字,前两次分别是在2000年和2003年。
以卢柯为首的研究小组,其主要研究领域是亚稳金属材料,而纳米晶金属材料一直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三篇发表在《科学》上的学术论文均与此相关。2000年2月25日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主要报道了纳米铜通过室温辗轧,获得了5100%的延展性;发表于2003年12月31日的第二篇论文的工作是通过表面纳米化使渗氮温度降低达200oC,渗氮时间也可以大幅度缩短;刚刚发表的论文则是在纳米铜中获得了超高强度的同时,还保持了其良好的导电率,而以往的研究表明,对铜进行强化以后,其导电率是下降的。他们的另外一项重要成果是关于晶体过热熔化微观机制方面的,发表在2001年第87卷的《物理评论快报》上,而且很快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剑桥大学教授RobertW.Cahn就在《自然》杂志上给予了专题评论。
从上述不难看出,自2000年以来,卢柯研究组在他们关注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和原创性成果,这已经不是简单地用偶然性可以说明的事件,背后一定孕含着某种道理。让我们回顾和梳理一下与此有关的历史轨迹,或许会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给我们以启迪,引导我们做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究竟以怎样的理念去资助和管理基金,才能使人才和项目背后的创新思想在经过足赤的打磨和砺练后而成为锋利的“宝剑”。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首先我们不妨罗列一下卢柯研究员承担的自然基金项目:1990年获青年科学基金、1993年承担重点项目子课题、1994年获优秀中青年专项基金、1996年获杰出青年基金、1997年承担面上基金项目、1998年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998年获委主任基金、1999年承担重点基金项目、2000年领导的研究小组获优秀创新群体,这些告诉我们,卢柯取得的成就,和自然科学基金长期稳定持续的资助是分不开的。
这一串的数字还告诉我们,自从他1990年获得第一个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后,就在基金的持续稳定资助下一直活跃在纳米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领域。在当时,开展纳米金属结构材料研究的人还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在“纳米浪潮”还没有掀起的时候,他就较早地进入了这一后来炙手可热的科学领地。经过十几年的辛勤耕耘和积累,才有今日的“扬眉剑出鞘”。
在卢柯身上,我们再一次见证了基础研究工作的原创性成果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创新不可能是“无中生有”和空穴来风,也不可能是急功近利的产物,创新需要踏踏实实的积累和耐得住寂寞的默默工作,唯具有足够定力的人才有可能最终登上真正的科学殿堂。所以,凡基金资助和管理工作能够保障研究的积累性进行,就能够产生厚积薄发的效果。
宽松环境,成功前提
这里所说的宽松环境,不仅仅指足够的经费支持,更主要是指科学家有较少外界非学术性干扰的、有自由的学术思考空间、时间的软环境。宽松环境是从事高水平基础研究科学工作者需要的基本生态环境之一,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科学家才可能一心一意地关注领域内的核心科学问题之所在,提出真正有科学价值的研究问题,才会能动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有所发现,做出原创性工作和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自然科学基金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意的尝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充分信任科学家的科学素养与学术判断力,并为能够攀登科学最高峰的科学家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使捕捉到创新思想的科学家能够得到及时的支持。这一点在卢柯身上同样也有所体现。早在1996年他获得杰出青年基金后,他自由选择了晶体材料过热熔化这一基本科学问题作为新的研究方向,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取得了相当好的进展,并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于是在1998年通过1项委主任基金给予进一步的支持,并在随后的1999年支持了一个重点项目。于是就有了后来《物理评论快报》上的关于过热熔化微观机制的成果和《自然》的专题评论。
人才辈出,创新之源
卢柯在1990年获得青年基金资助,1993年获得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资助,1996年获得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0年获得优秀创新群体资助并于2003年获得延续资助。正是通过自然科学科学基金“人才套餐”式的资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才的成长过程。他自己也曾经说过,“我是在自然科学科学基金的‘浇灌’下成长起来的”。他的成长过程中,自然科学基金则发挥了不可取代的“助推剂”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才辈出是高水平基础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的源泉。所以,以基础性研究为己任的自然科学基金工作最关注的就是人才问题。我们常说自然科学基金有人才和项目两块板块,人才板块自不必说,实际上资助好项目的背后仍然是人才问题,因为所谓好项目就是一个好的学术思想或构思,而好的学术思想又与人有关,所以人才战略应该是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永恒主题。
创新思想如何,学术思路怎样,科学价值几许,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的大脑。我们高度关注已经成才的佼佼者,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环境,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同时我们也高度关注可能成为佼佼者的潜在人才,这应该成为基金管理工作追求的不懈目标。只要人才不断地涌现和成长,给我们带来惊喜的收获,就会源源不断,我们的基金事业也就会长盛不衰。
卢 柯中科院院士。1965年出生于甘肃省华池县,198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1988年、1990年分别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现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材料及亚稳材料等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上公认的高水平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