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片片绿意成为我们视野中最美的风景线,蓬勃发展的山东经济学院也在创新中展示着独特的风景。“学经济,到山经”早已成为大多数山东人的共识。近半个世纪的文化积淀,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山经学子,为山东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山东经济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越来越高。在
凝炼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
山东经济学院坐落于人杰地灵,泉水甲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一所山东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财经院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山东财经学院,1970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
学校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发展机遇,实现了从办中小规模大学向办较大规模大学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全日制在校生突破了五千人,2002年突破一万人,2003年达到了一万四千多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达到了六千多人。四十五年来,经过几代山经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办学层次;具备了注重应用,能够适应国家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优势;凝聚了以经管学科为主,文、法、理、工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积累了大部分学科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少数学科在国内有一定学术地位的办学水平;建设了设施比较完备、功能比较齐全的硬件条件和整洁文明的校园;建立了配套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培育了一支精干高效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队伍。
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办学思路、办学方略的高度概括,是办学思想的精髓。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的立校基点,决定着大学的办学思路、发展战略和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改革风雨中的山东经济学院,办学理念不断经受洗礼。校领导用系统思维的观点,把学校的发展置于国际国内的时代背景下来思考,通过回顾办学历程,总结办学经验,探讨办学规律,提出了山东经济学院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包括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山经传统;培育“明德格物、求实拓新”的山经精神;发展“以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山经文化;树立与师生员工共同发展的山经信念。这一理念的内涵是,将道德品行作为立人育人之本;探索真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思想解放,坚持创新;以学生为本,以教职工为本,以回报师生员工的价值观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待遇和改善工作条件;支持学术发展,鼓励学术创新,褒奖学术成就,培养有用人才;坚持选人干事业,事业成就人;不断开创学校工作的崭新局面。
在这一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确立了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以外延扩张上规模,以内涵发展上水平;以人才培养质量争夺教育市场、以学术水平打造学校品牌;根据市场经济法则,结合本校实际,多种方式经营学校;管理就是生产要素,就是竞争力;以有为争有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等六种新观念。逐步实现了办学指导思想的五个转变,即“从办中小规模的大学向办较大规模大学的转变;从办一般性本科院校向办高水平大学转变;从办单科性院校向办多科性大学的转变;从单一办学模式向多种模式办学的转变;从传统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的转变”。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一系列战略举措,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允许一个学校“封闭”起来办学。在新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不断拓展办学空间。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广泛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1999年与美国阿姆斯壮大学合作成立了山壮学院,联合培养MBA研究生;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合作成立中澳班,开展了联合培养本专科生的工作;从1999年开始接收留学生,至今已接收10批。学校与国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山东大学签定了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生协议,并建立了师资培训合作关系。
理念创新是战略指导上的创新,它推动着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转变观念中创新观念,在探索改革中理清思路。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自身特色、浓重的人文风格的办学理念,震撼着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工,影响着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对学校发展改革给予全局性的指导,为学校遵循科学规律、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以育人为中心提高办学质量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整体水平的综合标志。学校紧紧抓住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中心,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强化应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厚宽的知识基础、执著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校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作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不断完善学分制改革,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整与拓展学科专业设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构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大平台,奠定宽厚的知识基础;改革专业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精深的专业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
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广大学生对跨专业、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强烈要求,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学校实行了双专业制;为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开放型人才,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专业嫁接”的新路子,逐步实现了包括校内不同专业之间的嫁接、与国内知名大学相关专业之间的嫁接、与国际知名大学相关专业之间的嫁接等三个层次的“专业嫁接”。
高度重视教风、学风建设和教学管理。严肃教学纪律,强调严谨治学,倡导教学相长,以端正教风;加强学籍管理,严格考试纪律,引导潜心攻读,以端正学风;规范学生管理,严格校规校纪,提倡现代文明,以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开展特色教育。一是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开展爱校、爱集体教育。宣传本校“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等先进事迹,宣传学校发展改革成就,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今日我为母校自豪,明朝母校为我骄傲”已成为绝大多数山经学子的共识。二是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开展主体意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立、自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做命运的主人。宣传本校优秀特困生孙洪洲、国家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杨玉波、特困生刘军海等身处困境不气馁,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事迹。教育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培养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三是着眼于提高综合素质,开展实践创新教育。学校常年开展系列活动,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全面提高素质。两年一次的全校“十佳百强”系列比赛活动,已经举办六届,每届持续两个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了平台。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基本技能大赛,已举办十四届,包括演讲、英语口语、计算机应用等项目;每年举办一届英语节,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文化、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举办电脑节,通过校园网页制作、电脑平面设计等比赛,提高电脑应用水平,培养创新能力。四是面向社会,实行开放式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并在乳山市等地建立了山东经济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请著名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来校做报告,开拓学生视野;与学生家长携手做好教育工作,组织对一封家长来信展开道德建设大讨论,推动了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各院系(部)根据所学专业,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学习。法学系将审判庭请进校园,通过现场观摩庭审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五是针对学校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财会、经济工作的特点,突出进行“守纪、诚信”教育。组织毕业生举行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宣誓仪式,倡导全省财经类大学生携手净化信用环境。山东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了这一活动。
由于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考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几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
以学科为核心增强办学实力
学科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核心和永恒主题,也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山东经济学院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科建设。确立了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适应我国特别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跟踪国际国内学术发展前沿,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学科,强化特色学科,发展优势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扶持新兴学科。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力争今后几年内新上应用数学、电子信息技术、文学与新闻传播等学科。建设以经管学科为主,文、法、理、工协调发展,优势突出、特色显明、整体水平达到省内一流,部分学科达到国内先进,个别学科在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体系。
学校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学科建设规划,加大了对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建立了学科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制度,突出优势,凝聚特色,精心打造名牌学科专业,适时增设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科新专业,及时调整改造或淘汰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老学科老专业,使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使学科专业体系始终充满活力。从而保证了学科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学科建设着重采取五项措施:一是凝炼学科方向,体现学科的应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定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二是聚集学科队伍,倾注超常规的精力,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付出超常规的代价,着力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全力建设高水平的学科队伍。三是构筑学科基地。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购置仪器设备,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四是实行项目管理。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组织建设为保障,进一步理顺项目管理体制和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实行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建立严格的建设项目检查验收评估机制,扎扎实实地落实每个建设项目计划,保证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五是提高学科水平。培养高素质研究人才,取得高层次学术研究成果,获得高层次科研奖励,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复校之初,学校只有经济学、管理学、理学三个学科门类,1999年以来先后增设了法学、文学、工学等学科,使学科门类增加到了六个,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为主,文、法、理、工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同时,学校注重加强专业建设,一方面不断调整改造老专业,一方面拓展增设新专业,并积极推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专业发展模式。目前本科专业已发展到25个,形成了具有明显优势和独具特色的专业体系。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有十个硕士点,2001年学校取得了接受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2003年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 MBA 学位授予权。
面对新的形势,学校确立了学科建设新的目标,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力争到2007年,使会计学等六个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科研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方向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性成果,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学科;使会计学、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4个学科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力争建设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5-6个省级重点学科。
把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完善制度和强化管理等措施,大力加强现有学位点的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通过实施学科发展规划,启动新上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工程,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以科研为先导突出办学特色
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强化科研力量,提升科研水平,是山东经济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又一支撑点。
学校具有强烈的科研强校意识,切实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注重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扩大科研规模,提高科研层次,讲求科研效益,促进了科研工作的突破性发展。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跟踪国际国内学术前沿,以争取高层次科研课题、取得高层次科研成果、获得高层次科研奖励为目标,大力开展纵向科研课题的研究;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学校通过建立科研专项基金、把科研工作列入教师岗位职责、把科研业绩纳入岗位业绩考核并与岗位津贴挂钩、按一定比例匹配纵向科研经费、加大科研成果奖励力度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大大调动起了广大教师和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校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教师踊跃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层次提高,科研水平不断攀升。近年来,学校承担和完成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79项,厅局级课题154项,取得科研成果496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78项,厅局级科研奖励105项。一大批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在学术创新、填补学科空白、提供决策咨询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为了更好地为山东经济发展服务,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学校积极整合科研资源,新成立了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概率统计与保险精算研究所、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2003年4月和9月,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在该校设立山东省财政金融和工商管理两个重点科学研究基地,大大增强了学校科研实力。目前,学校有独立科研机构6个,院系所属科研机构12个,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科研实力。
学校科研工作新的发展战略是:通过优化科研资源,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创新学术团队和精选科研课题等措施,保证承担省级以上特别是国家级课题有重大突破。力争到2007年承担国家级课题达到20项以上,省部级课题200项以上,年度科研经费达到500万元以上。切实加强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组织精干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努力取得原创性高水平科研成果。切实提高按期结题率,做好科研成果的总结、整合和科研奖励的组织申报工作,力争到2007年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以上,省部级奖励40项以上。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应用研究。紧紧围绕山东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各种现实问题,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整体优势,争取在横向课题立项和应用研究方面有较快发展和较大突破。
以人才为关键集聚办学队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校以才兴。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坚定不移地把构筑人才高地作为头等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围绕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为主线,以培养造就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为重点,以创新人才队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关键,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优化、素质精良、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创建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学校制定并全面实施了《2003―2007年人才工程建设行动计划》和《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实施意见》。校领导求贤若渴,亲自带队,到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地延贤纳才。在人才引进上,制定了优惠政策。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入选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等,学校提供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给予一次性安家费10―20万元,科研启动费20―100万元,年岗位津贴5―10万元。完善了相关的规定,成立了“人才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规划领导人才工程建设;设立专项基金,在2003―2007年期间,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人才工程建设;通过抓好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提高人才工程建设质量;实施“231人才工程”建设,即:培养引进20名学术造诣精深、学术成果丰硕的学校关键岗位学科带头人,30名专业基础好、学术潜力大的学校重要岗位学术带头人,100名以博士、硕士为主构成的学校优秀教学科研骨干。学校拓宽引进人才途径,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爱尔兰等国家引进师资,并与英国、法国等国家建立了互派教师合作关系,成为山东省高校外教人数较多的院校之一。
学校注重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学历层次提升、国内外进修培训、实践锻炼、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讲课大赛、课堂教学示范观摩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实施岗位津贴制度和“231”人才遴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引进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和高层次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师队伍的实力。
优良的环境是人才成长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学校把环境建设作为人才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环境,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环境,追求真理、崇尚文明的人文环境,努力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校园氛围。
以改革为动力激发办学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创新的手段。山东经济学院坚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了不竭动力。
学校出台了《人事制度综合改革方案》,确定了积极推进机构编制改革,规范内部组织结构;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制度;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健全校内分配激励机制三项重点内容。采取了五项重大举措。一是坚持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不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固定工资和校内津贴双轨运行的分配机制,2003年结合实施人才工程建设行动计划,实行了校内岗位津贴制度。建立了重实绩、重贡献、向关键重点岗位倾斜和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以及淡化身份意识,强化岗位意识,实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岗位能上能下,津贴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通过实行这一制度,使广大教职工既增加了工作压力,又增强了内在动力,还激活了潜在能力,调动起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和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发展。二是积极推进以建立校院(系)两级管理,院(系)为基础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划分职能,明晰权责,理顺关系,重心下移,适当扩大院系在经费、人事、学术工作等方面的自主权,真正把管理中心下放到院(系),使院系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迸发做好工作的智慧和活力。三是强化竞争机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契约管理”的原则,在全校教职工中全面推行聘任制,积极延聘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才来校工作,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四是建立民主、科学、规范的学术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学术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五是按照“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模式,不断深化和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后勤单位和实体实行分类式管理,使后勤工作增强了保障能力,扩展了服务功能,提高了办学效益。
以德育为保证塑造办学灵魂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党委坚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培养党员干部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政治品质,提高党员干部的宏观驾驭能力;通过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团结、廉洁,既干事、又干净的良好形象,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密切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形成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学校建立了党委领导、院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工作体制,制定了《德育大纲》、《德育工作实施细则》等配套规章制度,积极营造全员德育氛围,要求教职工都要“树育人思想、担育人责任、创育人业绩”,把德育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并开展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三好学生”、“优秀班级”、“优秀团支部”等活动,推动德育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德育工作突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以学习为中心,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奋发努力、潜心攻读、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充分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抓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加强“两课”师资建设,“两课”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占39.4%,硕士以上学历的占60%;着力改善“两课”教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组织学生对“两课”教学测评,“两课”教师的优秀率达到97%。
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和管理工作,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7%。在党建工作中,党委尝试并完善了兼职组织员的做法,中组部、山东省委组织部都介绍了学校的这一经验,并被山东省委高校工委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集体创新奖”。
坚持以学风建设和良好人文环境的培育为重点,大力开展校园文明建设,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设施,积极推进多渠道、宽领域、高品位,既突出主旋律又体现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丰富了校园文化底蕴。开展了“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坚持举办“大学生宿舍文化节”,以“弘德、颂美、求真、育人”为宗旨,进行宿舍文化征文、宿舍才艺展示等项目的比赛,形成了整洁舒适、品位高雅的宿舍环境。
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德育工作保障体系。仅2000年至2002年三年中,德育经费投入812.9万元,占教育事业经费的4.2%。在硬件建设方面,近几年来,累积投入2.3亿元,新征土地147亩,新建教学科研用房、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10万平方米,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4500万元,建成了完善配套的教学、工作、学习、生活、娱乐设施。校园内建有喷泉广场、榕园等八处景点,整个校园绿草葱郁,花团锦簇,幽雅宜人,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动静相宜,文明整洁,秀丽高雅的校园景观,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深入持久的德育工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端正了方向,陶冶了情操,形成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政治理论学习热情高涨,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有280多个学习小组;形成了热心助人的良好风气,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十几年如一日,开展青年志愿者义务家教,帮老助残等活动,得到社会的好评;遵守纪律,讲究文明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积极投入“创建‘四个一’大学文明工程”:一个整洁的校园容貌,一个幽雅的宿舍环境,一个文明的就餐秩序,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正确的政治方向、活跃的学术气氛、积极的进取精神、文明的校园风貌”为主题内容的校风正在形成。
学校被上级授予“文明校园”,“花园式单位”,“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级社科管理先进单位”,“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校报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山东省优秀级报纸。2003年全省高校德育检查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
面对新的挑战,山经人无暇沉浸于已有的辉煌。2004年3月,学校召开了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新一届领导班子高屋建瓴,居安思危,提出了新的发展改革目标,即: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工程建设为关键,以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不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管理为保证,经过艰苦创业和奋发努力,为把山东经济学院建成以经管学科为主,文、法、理、工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省内一流,部分学科在国内有较高学术地位,少数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多科型、特色型、开放型高水平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再经过较长一段时间锲而不舍地努力奋斗,使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完全变为现实。春风吹绿齐鲁大地,山经尽展育人气象。新一代山经人,正在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率领下,克明峻德,格物致知,谱写山东经济学院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