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政府、企业之外的改革

2004-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汪玉凯 我有话说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政府、市场之外的社会领域的研究受到国内理论界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翻译了大量西方相关研究成果,并出版、发表了一些著作、论文。《当代中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丛书》是这一领域学术研究最新进展的著作。该丛书是赵立波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市非政府公共

行政发展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包括《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赵立波),《社区行政――社区发展的公共行政学视点》(窦泽秀),《社团革命――中国社团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毕监武),《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法律实证和比较分析的视角》(任进)。

该丛书将中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发展置于中国现代化总体进程中来解读,从而回答了非政府公共组织兴起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大体经历了维新、革命、改革三个阶段。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末成为中国现代化新的主题。中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发展是改革引发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产物,正如《丛书》总序阐述的那样:“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初步实现社会的现代转型,即由以政治权威、计划体制总揽全部社会事务、支配所有社会资源的‘强国家、弱社会’的‘总体性社会’,开始向国家、市场、社会三元分立格局转化:在政府职能收缩、计划体制解体过程中,首先经济领域从政府的绝对控制下逐渐独立出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肯定。其后,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公民社会组织)兴起并不断壮大,与国家、市场并立的‘第三部门’初现端倪。”该丛书在理论梳理、比较分析、实证调研基础上,以非政府机关、非企业为基本特征,深刻地阐释了“非政府公共组织”这个中国化的“第三部门”概念,并进而揭示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内涵与外延。《丛书》较系统收集、整理了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历史发展、现状、问题、改革等资料,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分类与基本概念体系。实际上,我国不存在西方标准的“第三部门”,但在政府机关、企业之外存在着数百万个在性质、功能、组织特征诸方面与西方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相近的组织,主要包括: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即民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广大城乡自治性社区组织。《丛书》选择“非政府公共组织”概括这类组织,既体现了国情特别是我国组织分类现状又有很强的解释力。“公共组织”强调其公益性(或非营利性),从而将其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区别开来;“非政府”强调其与政府机关(可以扩大到全部所谓的“党政群机关”)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非政府性”(或民间性)。

我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既有计划体制发展起来的,如事业单位、一部分具有“官民二重性”的社会团体,又有伴随着改革开放在体制外发展起来的更具有民间色彩的组织,如民办非企业单位(即民办事业单位)、民间社团、社区草根民间组织等。《丛书》提出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两条基本发展路径:体制内组织主要问题是改革,体制外组织主要是培育发展;同时,结合对各类组织的具体研究,分别对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即民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城市社区自治组织设计出具有操作性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与具体对策。该丛书的出版对于推进我国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的学科发展是有意义的。

《当代中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