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位学者的文化后院

2004-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白长青 程义伟 我有话说

学者读书的快乐在于他的精神感悟,思想活跃的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这些念头是在读完学者彭定安先生的新著《安园读书笔记》后所生出的。

彭定安先生是国内的资深学者,长期从事鲁迅学、文化学和创作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他为人谦和,学养深厚,出版有《鲁迅评传》、《鲁迅学导论》、《走向鲁迅世界》、《

创作心理学》及《彭定安文集》等著作。但最使我感兴趣的却是他作为学者的书缘。他的学术活动和他的读书经历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体,读书成为他对于文学及文化现象的心灵体悟,成为他的精神跋涉的象征。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中间,这种对于读书的依恋和精神的归附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化标志。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当代中国学者开阔的文化视域和文学批评观念。这种文化视野的集合点,是体察中国文学与文化在世界潮流中的位置感,简言之,则是对于中国文学与文化时代特征的描述。彭定安先生学术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涉猎众多,但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出,彭定安先生最关心的,还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问题。彭定安先生专长于鲁迅学的研究,但他同时对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包括接受美学、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方法论、文艺心理学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等都有精到的研究。他熟悉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的学说,深谙并阅读了大量的西方现代哲学与文学大师的名作。在他摘记和体会这些大师的思想时受到触发而产生的那些灵感、那些散落的思绪碎片,反而更深刻地体现出他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可谓文静思涌,见地卓然。体会这些阅读之后随笔记下的题外之旨、象外之象、弦外之音,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学术旅行。

作者善于将一个学术命题,进行层层解剖和渡向彼岸的联想,恰如发现隐藏在草丛深处的花坛、院墙后面的阁楼。他的创作心理学的研究,对作家的创作动机的产生、创作个性、审美态度和心理品质进行了递进式的解剖,探索了潜意识、无意识在作家创作中的意义等问题。他指出,许多作家都有自己心灵的故乡,这往往是作家的出生地、“老家”,是作品背后的情感与环境的因素。这些见解,无疑是创作心理研究中的精辟阐释。

彭定安先生说:“读书成了我的生存方式。”其实,读书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自我存在的一种文化确认。正像在该书序言中武斌先生所说的,这本书“只是彭定安先生的纯粹个人的读书记录,是完全的私人空间”,是“一位学者的文化后院”。但我们从中读到的,却是一种国家和民族的崇高的精神。从那“遥远之水”的文化的联想中,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与历久弥新,它表现为将一种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化为诸多学者的漫漫求索的精神历程。

《安园读书笔记》彭定安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