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百姓牵挂穆青谈起

2004-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严晓 我有话说

在一个温暖晴朗的春日,在新华社的礼堂聆听“穆青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笔者的心情也如同窗外的阳光和春风一样温暖而清亮,感动一点点积累起来,心中关于“报告会”的“形式主义”、“空洞说教”的成见一点点趋于瓦解。我开始从心底里喜爱上了这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穆老头”的老人,一位老新闻工作者。

有这样一个细节:穆青的采访对象―――一些普通的群众,会天天看电视上北京的天气预报,如果天气不好,他们就会打电话给北京的穆青,告诉他天气要变了,要注意多加衣服。这是一种怎样的牵挂!听到此我无法不感动!百姓的情感就是这么淳朴,你真心对他好,真心为他说话,他会把心都掏给你,他会把你当作亲人。他给你的不是丰富的物质实体,他会给你他的牵挂;他给你的也不是自以为送给你的东西拿不出手而露出的尴尬笑容,而是他最诚挚的心。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这是最可宝贵的,是至高的境界!

我们讲新闻要服务人民,这不是一句空话。服务人民要首先认识人民、热爱人民,植根于人民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心地把普通群众当亲人、当朋友。要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间,下大力气反映群众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新闻工作者是愿意深入基层还是想浮在表面享清福?即使下去了,究竟是为了完成任务、走过场,为了出成果、捞名利,还是为了替群众说话,为群众造福?这一点老百姓心里最清楚,只要看看老百姓对新闻工作者的态度就够了。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如果能多一点为普通百姓服务的心,就是真正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也才能写出感动人心的作品。因为只有牵挂百姓,才会不辞辛苦,关注新闻细节,抓住问题实质,才会说老百姓心里的话,作品才会有血有肉,真实生动,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百姓代言,为百姓解决困难和问题。有热爱就不会有空洞。有老百姓如此鲜活的生活,如此真实的人生,如果新闻作品仍然干巴空洞,冷漠生涩,那一定是新闻工作者不够努力,对新闻素材挖掘得不够深入,对百姓的情感不够深沉。

老百姓把穆青当亲人,除了他为民代言以外,其人格魅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他足够亲切,足够和善,足够耐心,没有架子,从不会让人望而生畏。而这一切,如果没有一颗博大而丰富的爱心又如何能做到?如果没有对新闻事业、对百姓深沉而宽广的爱又如何能够做到?对照穆青,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检视一下自己:我们对普通百姓的采访态度如何?我们是否曾居高临下,我们是否和他们真正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百姓的牵挂是最昂贵的礼物,百姓的牵挂是最精准的标尺,它代表着新闻工作者与百姓的情谊,度量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水准。让我们以此为镜,倍加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