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民,永远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2004-05-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建安 我有话说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内在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

的根本道路。”这是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所作的一段精辟论述。

中国的文学艺术拥有一种非常优秀的传统,那就是文艺始终要与国家、与民族、与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联,文艺工作者始终要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特别是国家的文艺体制实施改革以后,某些文艺工作者受金钱驱动,在某些商业炒作和自我藻饰之中,放弃了对于内心世界的剖析和社会道义的自觉承担,结果是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人民群众对它亦越来越不关心。无论是在文学创作方面,还是在影视制作和表演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以上不足和缺失。

在文学领域,有些所谓的“诗人”,热衷于外来词汇的组接与欧化语言的使用,整天浮躁于“实验”、“现代”、“先锋”之中,或一味固执于所谓的私语化写作,缺少或拒绝与外部情感的交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之中,追求最低层次的原始满足。

在审美和思维不断内敛的散文创作中,“小我”感情的抒发,似乎成了一道时髦的风景,较少那种堪称“诗”与“史”的文化关怀和历史使命感,更多的是呈现为“野草”式的内心独白、“燕语”式的叽叽呢喃……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某些作家醉心于自己狭隘的私生活,极度张扬个体的欲望,缺少对人的尊严与人格的自觉维护,缺少对生命苦难意识的深切体恤。在一些小说文本中,艰苦朴素、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励精图治的思想美德遭受调侃或否定;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被恣意嘲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被斥为“傻冒”;遵纪守法、忠诚老实、正直善良仿佛成了无用的代名词;亲情、友情和真挚的爱情被金钱和权力压迫得喘不过气或抬不起头来;玩弄权术、贪赃枉法、吃喝玩乐、乱伦夺爱等社会的丑恶行径,反而被视为能力和本事的象征而加以欣赏和赞扬……

难道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巨大物质繁荣的同时,就一定要打破我们内心那种属于古典的宁静?人们如何使灵魂的家园重新绽放生机?这一切无疑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所急需研究的课题。其实,不管社会形态如何改变,历史怎么样运行,人们总还是需要一个精神家园来安放灵魂、放飞梦想,总还是离不开对于美、对于诗性生活的体悟和追求,总还是需要个体和群体的交流与沟通,总还是需要生存发展的勇气和动力。这一切,都将为我们文艺的繁荣昌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此,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永远牢记小平同志的教导:“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始终坚守文学的“入世”情怀,深入农村,深入工厂,走向街头和广场,走向人群,关注那些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而又令人困惑不解的共同性的问题,努力去发现并艺术地激活思想,写出满足时代的精神需求、提升时代的精神品位的作品。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提高修养,潜心生活,融入社会,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对现实有超乎常人的观察、感悟与描述,就一定能够建构起我们民族的精神大厦和灵魂家园,就一定能够使我们的文艺成为一轮温暖万千大众的永远不落的太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