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展优质粮食产业慎防进入四个误区

2004-05-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件大好事。当记者参与这方面的报道时,一些专家也表达了他们的忧虑。他们说 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与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粮食生产的关系

,人们很容易走进误区。

第一个误区涉及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专家们认为,新阶段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在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如果没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没有粮食产量由8000亿斤跨上10000亿斤的台阶,是不可能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在新的形势下,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为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和空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着眼于推广优质专用品种,提高粮食品种质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培育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本身就是粮食品种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既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条件。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不能把结构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压缩粮食生产,只在减少粮食面积上做文章,这样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不会持久的,最终将会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个误区涉及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随着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但也要看到,由于非农就业机会的限制和市场资源条件的制约,仍将有相当比例的农户以粮食生产为主,种粮收入仍将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通过在粮食主产区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可以实现优质优价;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广节水、节肥技术及工程技术,可以提高单产,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发展粮食加工业,可以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因此,不能把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发展粮食产业与增加农民收入对立起来,要认识到实施工程建设也是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三个误区涉及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与促进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于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财政经济困难。如何振兴粮食主产区经济,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振兴粮食主产区经济,从根本上讲,要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步伐,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但从当前情况看,粮食主产区在自然资源条件等方面还有很多有利因素。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也是振兴粮食主产区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不能低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对粮食主产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第四个误区在于,有人以为,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发展主产区粮食产业,非主产区就可以放松粮食生产。专家提出,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提供了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保持和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在主产区。但也要看到,在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还有一些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在全国还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非粮食主产区,尤其是产粮大县,也要发挥资源优势,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