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心交心,叩开学生心扉

2004-05-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湖州日报记者 叶福明 朱晔 本报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
编者按:身处当今这个充满诱惑、信息横流的社会,且不说影视影响即时即地、动画闪烁耀人耳目、网络更是穿越时空……凡此种种,如今的孩子完全可能做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大大区别于短缺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父辈们的单纯。可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如何教
育好孩子,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可以从这篇报道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改进方法,增强效果。

十六七岁是花季,高中3年应该洒满阳光,那是通向人生又一里程碑的快乐行程。可如今,神圣的园丁们却发现,有些中学生的眼神透露出的却是敏感、忧郁、脆弱、灰色。身处当今这个充满诱惑、信息横流的社会,一些青春期的大孩子们手足无措;面对竞争和升学压力,他们孤独地体味着郁闷和无奈;被捧着长大的独生子女们,又习惯于用烦躁和“反叛”来回应父母又简单又沉重的爱……

“重要的是创新我们的管理模式、教育方式,千方百计去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心交心,叩开他们的心扉。”浙江省长兴中学的老师们正是抱着这样的意愿,开始了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把“管”变成“导”

4月28日,记者走进这所省一级重点中学,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教育氛围。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搞教育再也不仅是每年考上多少、有多少学生考取重点大学那么简单了。”校党总支书记潘仲二对记者说 “当时提出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实上在具体工作中只是一句口号,大多数人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班主任、政教处、校团委管理的事,而学生对老一套的办法又不买账,德育工作面临严重挑战。我们的思考和探索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校政教处副主任徐荣农的话更直接:“今天的学生再也不像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时那么‘老实’听话了,这是时代的进步。但当你走近他们的心灵去感受一下,你就会发现他们在感性层面上什么都懂,可是在玻璃房里长大的他们在理性上又很不成熟,他们既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又无力自我解决,独自在心里苦苦地折腾着。”

翻阅学校存档的材料,中学生的一个个心结令人触目惊心――

“死亡在迫近!”高一某女生在周记里这样写道。她所说的“死亡”便是一天天迫近的期中考试。“在小学初中时年年拿第一,那时多么荣耀,当我一跨进这所重点高中大门之后,名次好像从此与我无缘,叫我如何面对父母的期望!”

“我怎么啦,痛苦啊!”考前一个月,一名女生在准备艺术专业考试时,因为与一男生的朝夕相处已让她难以自拔,无法让自己静下心……

“是学生的‘呻吟’和呼唤让我们清醒:必须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关注学生身心发展上来,把‘管’变成‘导’。”校长张向前对记者说。

2002年3月,长兴中学推出班级德育工作小组制,由2至3名任课老师担任小组成员,协助班主任进行管理工作。一年之后,学校将这一制度定名为“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首批由10名富有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老师担任德育导师。导师和受导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导师通过面谈、书信、电子信箱等与受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分担学生的喜、怒、哀、乐。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担任了德育导师后,包伟蓉老师对于师生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叩开孩子的心扉,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开始几次,都是我唱独角戏。”一次偶然的机会,包老师跟她的学生说起了自己 丈夫在部队,平时难得回家,小孩才上幼儿园,工作压力那么大,作为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上也常有困惑。听着导师的心里话,孩子们开始劝导起老师来,也开始谈起了自己。

一名高三女生,试着给自己的导师钦国强写来长信 高三学得那么痛苦、牺牲了那么多爱好,这样做真有那么大的意义吗 一封求助信得到了钦老师充满人情味的回信,师生间从此书信、电话往来不断。去年,她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你们心目当中的爱情是什么?”“你们相不相信有一生一世的爱情?”……座谈时,对于敏感的话题,陈缨老师先开了口 一切真挚的感情,都应该被尊重。正是老师的一句话,让刚刚进入高一的女生,在激烈争论之后,竟能轻易地达成共识 人生任何阶段都有最重要的东西,应该抓住主流,眼下的重点无疑是学业。

实行导师制后,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教师的责任感明显加强了。班主任老师林建明介绍说 “以前,碰到上课时学生表现不好,一下课就到班主任那里告状,再由班主任出面,把学生叫来骂一顿。现在,这种做法在我校已被认为是很丢脸的事,谁也不会一推了事。”“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导师们同样感受到来自学生的关怀和体贴。更重要的是,情感上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育人之路任重道远

两年多来,长兴中学已发展德育导师135名,受导学生675人次。“先育人,再育才”,他们因势利导,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效果明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业余党校先后招收学员11期,1000余人结业,111名中学生入党,在校考察的入党积极分子240余名,被誉为“党建摇篮”。

一些老师在访谈时认为,个性化、亲情化的德育模式容易被学生接受,但其中的度很难把握。处理不当,导师容易被推上“准亲人”的角色,产生解脱不了的依恋感。少数学生进入高校后,一时难以丢掉德育导师的拐杖,去独立承受风雨。

“形式和方式的创新毕竟容易,德育导师制是一个新鲜事物,如何让每一位需要关爱的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中渗透和折射的爱,如何使我们的老师真正成为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思想成长的培育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全面发展的辅导员,成为把学生造就成新型人才的工程师,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育人之路任重道远。”长兴县教育局局长刘秋平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