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战绩辉煌的兵种告别部队序列,终结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写下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动人挽歌;一支战功赫赫的骑兵连被精简,一位“生不逢时”的职业军人走完了短暂的人生,演绎出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这就是看过长篇电视连续剧《最后的骑兵》(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与兰州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之后,
说它是一首动人的挽歌,是指这里弥漫着太多太强烈的徘徊留连、心犹未甘、明知不可为而又刻意为之的悲剧色彩。随着现代战争由铁与火的冷兵器对阵向着科技与信息较量的深刻变革,骑兵这一有着太多辉煌的传统兵种毫无疑问地走向了衰落。一方面是由骑兵师简缩为骑兵团,由骑兵团简缩成骑兵连,且骑兵连也面临着裁编的无情现实;另一方面是身为现存骑兵部队“最高长官”的连长常问天却不向命运屈服,他坚信骑兵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兵种,即使在现代战争条件下,骑兵仍有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于是,他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试图拯救他所在连队的责任。尽管他们成功地改进了骑兵装备与防护,强化了隐蔽训练和机动作战能力,甚至于在一次多兵种综合演练中还成功地实施了战区穿插,形成了对坦克部队的分割包围;尽管他幻想着因“天马”的出现会给骑兵连带来好运,力图以不合作甚至抵触的态度来消除装甲部队对原骑兵师营房的占领,期待着他父亲的老部下曾任骑兵师长现为军区司令员的戴学文能对他们网开一面,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了徒劳无益的“不明智”举动,都丝毫未能挽回骑兵连遭裁撤的厄运。剧作编导深深同情且理解一个心地无私忠心耿耿的职业军人内心的巨大痛苦,剧中时常流露出悲怆、惋惜和不舍的情调,这种言于表形于色的感情倾斜,势必影响着荧幕旁的广大观众,让人们为之掬一把感同身受的同情泪水。
这里的同情不是对于自惭形秽的懦夫、不是对于孤芳自赏的没落莽汉们不分青红皂白的盲目同情,而是对于末路英雄不屈服命运安排而进行竭尽全力最后一搏的发自内心的激赏。英雄毕竟是英雄,迟暮的英雄尽管可能不占天时与地利之便,但他们为实现自己崇高理想而戮力奋斗的壮举,仍然会让英雄们的人格操守发出耀眼的光芒,从而赢得人们的崇敬与景仰。如果常问天和他的连队仅仅陶醉于历史的辉煌而感叹现实世道的不公,如果他们简单地将过去的功劳演变成今日讨价还价的资本,如果他们面对茫茫的难以预测的未来而一味沉湎于怨天尤人的沉重失落,那么,它最多传递给我们一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但是常问天和他的骑兵第一连却在命运与前途的飘渺中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心中固有的崇高信念,尽管他们除了部队前途之外,还一如常人地经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生存及情感的压力与重负,但他们却把所有的压力和痛苦转化成为骑兵连得以保存与延续的强大动力,除了正常的组织程序的争取,更多的却依赖于自身加倍的训练、实在的功绩和无可争辩的军事素养,来换取社会的承认,以巩固其岌岌可危的地位。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他们所挽救的不是一个在庞大军营中无足轻重的连队,而是整整存在了几个世纪且有着无数辉煌历史的一个伟大兵种。因而,他们能够顶着随时可能被撤消的巨大压力,进行着常人难以理解的不懈的命运抗争。“爱兵如子”并与战友兄弟相称的常问天一丝不苟地强化训练,不无固执地保持着骑兵应有的操作规范,尽心尽力地完成了部队和当地政府交办的各项执勤、科考、救护和戍边任务,即使在接到撤消命令人心不稳的最困难关头,依然能以顽强的斗志和惊人的毅力,战胜了强大的寒潮裹挟着的沙尘暴的突然袭击,不失一兵一卒,胜利完成既定的训练任务,显示出英雄连队的超群素质。最后,常问天和肖野望分别在不同场合,在与越境歹徒搏斗中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边防,也捍卫了中国骑兵的神圣尊严。虽然随着第一骑兵连军旗的缓缓降落,一个昔日最为强盛的兵种在当代军队序列中不复存在,但常问天和他的中国骑兵连却以宁折不弯、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行动,为这个古老的兵种最后的落幕留下了无比光辉闪烁的一笔,谱写了一曲俯仰无愧、撼人心魄的英雄主义壮歌。
如果没有常问天与杜晓风、娜仁花等略显流俗的拿捏过当的感情纠葛,没有为天马而设置的过分渲染的争夺情节和较为游离剧情的粗疏的偷盗场面的话,我想,《最后的骑兵》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的震撼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