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4岁高龄的
郑敏指出:中国新诗在上个世纪诞生并走过了青少年时代,有着多元的追求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一直没有达到世界性的高度。诗歌的语言问题没有解决,现在的写作反映不出新诗的深刻。比如,自由诗怎么传达出汉语的音乐性 新诗是否应突破口语化问题 新诗能否建立起古体诗那样的创作路数 ……
她说:“汉语是了不起的语言,有着几千年的生命力。但我们今天的新诗创作不能老是停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突破上,也不能‘套红’在现代汉语上,新诗是一定要解决与中国文化如何衔接继承问题的。诗学研究、诗歌创作,都应该尽快全面深刻总结诗歌艺术的问题。”
郑敏还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提出,中国新诗需要一个全面的背景。应该告诉学生们,学外语的都要学习新诗,介绍外国的新诗进来;中文系的要考虑如何面对世界,接轨现代汉语,找出路子。现在中文系的毛病是切得过细,搞古典文学的与现当代完全不沾边不行,不能把古典当作古玩,一定要用现代的观点加以解读。对西方的作品也应取这种态度。
她的这番话是在“郑敏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上讲的,是在听了一大堆盛赞的话后,急不可待地讲出这番心里话的。当时,外面下着霏霏细雨,她身旁坐着我国诗歌界的一群著名人士牛汉、屠岸、谢冕、吴思敬、蓝棣之、韩作荣、西川、唐晓渡等,还有大批年轻的教授、博士、硕士们,大家齐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共同为她一生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成就展开研讨。
这一席话引起了由衷的掌声,与会者心中都泛起涟漪 本来是歌功颂德的一个会,本来作为主角,坐在主席台上接受鲜花、鞠躬和掌声就够了,但这位已为诗歌奋斗了一辈子的“长青树”想的根本不是自己这一生的荣耀,而仍然是在苦苦找寻中国新诗的发展之路,而且急切地将自己的这份忧思传递给后来者,期待他们成功,期待中国新诗早日取得世界性的地位――这是怎样的学问境界,又是多么饱满的青春激情啊!
研讨会开成这样是主办者没想到的,当然使他们又惊又喜。说来主办者也是令人尊敬的,许多年来,在没有经费寻找经费、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背景下,他们一直坚持在诗歌研究的前沿,孜孜??,寒窗苦做,他们就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支持他们召开这个会议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让我们所有热爱诗歌、热爱文学、热爱汉语的人们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