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立十周年之际,本报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共同推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十周年》专栏,以飨读者。
陈竺、白春礼、王志新、刘德培、田刚、卢柯……看着这一长串熟悉的科学家名字,记者对走过10年历程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感到由衷的崇敬!因为在这批科学家最需要的时候,“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曾经为之创造科研条件,催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据统计,十年来,已有3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年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已经累计投入11亿多元,资助了1174名青年学者。实践证明,这项基金已经成为行之有效的促进我国高层次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记者近日走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科院院士张存浩,他曾经参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设立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科研队伍状况令人担忧,很多科学家呼吁重视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
谈及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初衷时,张存浩院士感慨地说:“由于历史原因和科技人才流失等多方面因素,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的科研队伍状况很令人担忧,人才老化、后继乏人问题相当严重。”
张存浩说,那个时候,处于科研第一线的学科带头人年龄基本上都在50岁以上,他们到2000年前后绝大部分将退出科研第一线。跨世纪高级科技人才特别是第一流的学科带头人“青黄不接”的形势,让科技界很多专家忧心忡忡。据资料统计,1992年,中科院的高级研究员平均年龄为53岁,全国高校的教授中56岁以上的占80%。
“当时不仅人才老化问题严重,而且人才引进也很困难。如北京大学化学系那时科研实力应该是很强的,科研条件也不错,但1990年前后,他们只从海外引进了一位中青年科学家。”张存浩说,当时不少学有所成的海外留学人员也考虑返回祖国工作,但是,他们最为担心的是国内的科研经费不能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科学家呼吁,国家应重视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为回国创业的青年科学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要把大力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作为一项亟待抓紧的跨世纪战略任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设立和不断发展的
1994年2月18日,张存浩院士对这一天记得特别清楚:在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召开的科技界部分专家讨论修改《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上,在场的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建议政府划拨专款设立“总理青年科学基金”,用于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内开展研究工作。这项建议得到了李鹏总理的赞许。
张存浩院士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设立和不断发展的。其实,早在1993年,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同志还专程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调研,与一批科学家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完善科学基金制、稳住人才、推动基础科学发展等方面的意见。”
张存浩回忆说:“就在陈章良教授提出建议的第三天,我给李鹏总理写了封信,再次向总理建议设立‘总理青年科学基金’。李鹏总理很快做出了批示。3月7日,根据李鹏总理的意见,我就该基金的名称问题再次给李总理写信,除‘总理青年科学基金’名称外,又提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作为备选。3月14日,李鹏总理圈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名称并划拨专款予以支持。当年,49位青年学者获得了该基金。”
张存浩院士还饶有兴趣地给我们讲述了朱?基总理关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故事。1999年6月10日,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5周年座谈会上,朱?基总理到会听取汇报。“朱总理听得很仔细,还就此问了很多问题。听完报告后,他充分肯定了我们基金所起的作用,认为这一计划在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型科学人才方面走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新路,国务院将考虑追加该基金。朱总理殷切希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高管理工作质量,保证杰出青年的声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倾注了朱光亚、唐敖庆、侯祥麟等一批老科学家的心血和希望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评审工作始终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实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
张存浩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倾注了朱光亚、唐敖庆、侯祥麟等一批老科学家的心血和希望。他们对年轻人的成长很关心,他们很乐意地接受聘请,担负起该项基金的评审工作。在评审过程中,这批科学家很负责任,也很认真。作为评委会主任,朱光亚先生在基金的评审过程中,从来没有请过一次假,连续参加几天的评审会,他没有说一声‘累’。”
张存浩说,这项基金评审是很严格的。在评审过程中,专家们重在考察申请者以往的工作业绩、科学素养以及学风和学术道德,是否具有创新研究能力,并实施异议期制度,整个评审过程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得该项基金保持着良好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