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以人为本

2004-05-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夏兴有 我有话说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把“以人为本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沉思考,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迫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进一步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规定

“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标志着智者派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了人。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指出,“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于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人的地位被神所淹没。到了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这种人文主义思潮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与中世纪的“神本主义”相对应,在人与上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文艺复兴,从根本上讲,是在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下对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的复兴。

在西方哲学史上,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了理论的基础原则。”然而,“人”虽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中心和最高对象,但他并没有真正解决人的问题,没有科学阐明人的本质,更没有正确回答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首先,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唯物史观明确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亦即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未来理想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自主活动、实践出发,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其次,在唯物史观科学体系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把社会进步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上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像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二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但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从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并认为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性相联系。只有当社会关系的发展达到某种全面性的时候,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以人为本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从理论转变为现实以来,各国共产党为了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 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

“以人为本”本来是资产阶级提出的口号,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商品拜物教大行其道,“以物为本”成了资本主义社会追逐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为张扬和施行“以人为本”提供了制度基础,但由于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在理论上也曾出现过种种偏差,因而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正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经历了几十年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后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这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我国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目标,阐明了社会主义实现人的解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基础,实现共同富裕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胡锦涛同志结合新时期的新实践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论述,同样揭示了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揭示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又到总体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它相对于前两步目标来说,又是一次质的飞跃 它不仅关注物的目标,更关注人的目标,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它要求我们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政治和文化指标;既要关注社会指标,也要关注自然和生态指标;既要关注近期指标,也要关注远期指标。一句话,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应该看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危及人的生存环境的状况;从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变,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才能如期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在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不可逆转,追求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目标。随着当代社会的变化,社会发展观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即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后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注入了新的内容,它集中反映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中华民族参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共产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沉思考,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迫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考察人类社会进步既要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衡量,也要以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去评价,前者是历史的尺度,后者则是价值的尺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就社会发展总的方向来看,两种尺度是一致的,历史尺度本身就包含着人的价值尺度,而人的价值尺度又是历史尺度的内在根据。因此,从历史观角度所作的评价与从价值观角度所作的评价最终在社会的总体发展中达到统一。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始终把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中央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并以此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彰显了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理想,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进一步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党执政以后,其根本任务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在发展观的问题上,既要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满足人的发展的价值需要,追求规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在于承认和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中心,而且要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价值目标;既要做到一切依靠人,又要做到一切为了人;在确立社会发展目标时,既要有“物”的目标,更要有“人”的目标,不能“见物不见人”。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人与物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没有先进的生产力,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就失去了内在价值。因此,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的和终极价值。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人类片面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结果酿成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但这并不能改变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人类而言,尊重自然,本质上就是尊重人类自身;追求发展,关键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胡锦涛同志指出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强调在社会价值体系中,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讲,以人为本的实质在于“以民为本”、“以人民为本”,尊重“人”,就是尊重“民”,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同以往一切人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所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夺取政权,党一刻也离不开群众,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革命胜利之后,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容易自觉不自觉地淡忘群众,淡忘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执掌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牢固确立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