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学刊》近几年所开设的哲学栏目,基本上是依据我国哲学研究现存的问题和目前中国哲学界的学术走向与当代哲学前沿、焦点问题而设置的。通过近年来对哲学稿件的编辑体会,谈一谈我对我国哲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国哲学界的学术走向与当代哲学前沿、焦点问题的看法。
从哲学编辑的视角看
我国哲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哲学学科的二级学科之间的壁垒,严重地束缚了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哲学界时至今日还依旧严格地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八个二级学科。这种哲学内在的二级学科的划分本身就没有充分的根据。更为严重的是,不同二级学科的学术研究的范式有很大的差异,例如,马克思主义研究比较喜欢“宏大的”理论体系和观点的构造、西方哲学研究注重文本解读、中国哲学研究偏重理想化的人格塑造。不同学科之间缺少沟通,还常常相互看轻,甚至相互嘲笑。各个二级学科组成自己的学会或研究会,彼此不来往,造成各自研究的缺陷,严重阻碍了中国哲学的创新,而且无法与国际哲学研究接轨。
第二,中国的哲学研究多半陶醉在思辨王国中,缺少内在的自觉批判意识。虽然各个哲学分支学科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中国的哲学研究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自己的哲学定位问题,或是简单地跟随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进程,或是自我陶醉在一种思辨的精神王国中,没有真正找到切入现实历史进程的途径。因此,中国的哲学研究的成果,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总给人一种“贴标签”的感觉,或是简单地为现实论证,或是“不痛不痒”地评论一下现实。因此,需要就哲学学科作为一种社会内在的自觉的批判意识的社会历史定位给予更多的关注。第三,中国目前的哲学研究的国际化视野不够开放。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方面,我们行将全方位地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同时这种发展趋势必将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整合,形成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对话、交流和整合机制。虽然近年来许多国外的学术著作都已经翻译成中文,也有很多中青年学者认真研究这些著作。但是,从总体上说,哲学界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者并没有真正认真研究国外学术发展的走向,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简单地剪裁一点国外的学术观点,基本上没有摆脱几十年形成的传统哲学研究方式和范式。因此,中国哲学研究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创新不足。
中国哲学界的学术走向与当代哲学前沿、焦点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办刊体会,我认为,20世纪90年代生成的一些新的热点领域依旧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比如,实践哲学、发展理论、文化哲学、交往理论、价值哲学、人学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儒学等等。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些领域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一些重要的、焦点性问题开始被各个研究领域所共同关注,甚至被哲学、文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研究领域共同关注。哲学刊物应当对这些问题给予特殊的关注。例如: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问题: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边缘文化与中心文化、非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冲突和整合的不同发展趋势的研究;
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对话和冲突中,一个核心问题是现代性问题,包括现代性在20世纪所经历的文化危机、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命运、在中国等后发展中国家的生成状况和发展前景等等。
与上述两个问题密切有关的是文化批判理论的兴起,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理论、当代社会哲学等领域,围绕着现代性问题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问题,展开了各种文化批判理论范式,这是值得关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