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004-05-3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的指示精神,探讨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和方法、途径,由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丹柯网”协办的“中

 
华民族精神大家谈”征文活动,已于4月下旬启动。一个月来,征文组委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大量来稿。这里,我们选编部分文章刊发,以飨读者。同时,欢迎社会各界继续踊跃投稿,可结合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撰写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的各类稿件 文字一般不超过3000字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征文活动,特向读者介绍一些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大家谈”征文活动的题目范围: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二、在未成年人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五、领导干部要做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率;六、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七、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现代化建设;等等。此活动于10月底结束。届时,主办单位将评选出若干优秀文章予以表彰。来稿请寄北京宣内大街安儿胡同1号“大家谈”活动组委会办公室,邮编:100031。电子文本请登陆发送到作者所在省份的发表区。如本省发表区尚未开通,可直接发送至[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来稿请务必写明作者的真实姓名、通讯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

赋予民族精神时代神韵

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科学概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灵魂,支撑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生存和发展,维系着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奠定了中国人的道德基础和价值体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与时俱进,特别是要弘扬民族精神的开放性、进步性和融合性,不断对民族精神做出新的诠释,增添新的内容,赋予时代的神韵,更好地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同谱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篇章。

第一,要培育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对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求真唯实、开拓创新,而其核心可以理解为“理性质疑”,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指出:“应当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办法。”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全国亿万人民经受了一次科学的洗礼,弘扬科学精神,保护了自己,保护了他人,保护了社会。科学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精神,一种精神境界,需要长期培育。它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但一定的科学知识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的普及相对比较容易,科学精神的培育则较为困难。在新世纪,我们面临着挑战和机遇,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培育和树立。弘扬科学精神,要坚持时代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用时代的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科学的精神完善自己,既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又善于记取失败的教训;既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善于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在当前,弘扬科学精神,就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二,要倡导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科学论断集中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中华民族是最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之一,在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在哲学、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应当归功于我们民族精神中敢于开拓创新的魄力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开放意识互为双翼、一体两面。新时期的民族精神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借鉴和吸收,就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的一些优秀文明成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当前,要按照十六大精神,着眼于世界发展的前沿,积极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并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精神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三,弘扬奉献精神。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人高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梁周敏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大任务中,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科学文化建设解决民族科学文化素养问题,二者共同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容。作为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作为文化的结晶,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与历史同进,体现着时代性。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民族精神又吸纳与拓展着时代的内涵,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它们一脉相承,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是民族精神活力的表现,体现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民族文化的滋润和支持,丢掉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就丧失了根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弘扬民族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民族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正是这一特性使它千百年来成为一条精神纽带,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把中华民族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年龄维系凝聚在一起,今天仍然是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总有一些精神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成为国民思想和行动的基本精神。民族精神首先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而能够居于主导地位,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广大社会成员认可的价值判断体系,就构成社会的精神支柱或精神动力,成为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先进的仁人志士往往倡导践行着时代精神的先进观念,做广大群众前行的开拓者,正是由于他们的实践榜样和体现时代先进性精神的激励,构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宏伟历史画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等等,体现着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示范作用,使民族精神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闪光的亮点。

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国力日益重要。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党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是对世界文化竞争的主动回应,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举措。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的发展,更体现在精神文明的发展,体现在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教育文化素质的提高上。精神文明建设是以人为归宿的,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弘扬和培育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同时,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有抓手和载体,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有措施和方法,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活动的开展可以推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二者互为动力,互相支持,相得益彰。这正是把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工程的重大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郝立新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跨入21世纪,我们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加快,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知识经济、智力资源的竞争,表现为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之间的较量。一定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及其发展状况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战略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因此,如同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一样,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绝不能缺少民族精神。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时代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呼唤着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精神动力特别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我们进一步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要求我们既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又要抵制和克服由于市场负面影响所导致的消极的思想观念,培育正确的道德观念。此外,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激荡和意识形态斗争复杂性的加剧,迫切要求我们在广泛吸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同时,构筑思想防线,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在面向世界、树立国际眼光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加快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逐步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有的人眼里,社会的发展似乎等同于经济增长或物质发展,人的发展似乎主要是体力或智力的增长;由于拜金主义的影响,由于GDP崇拜,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和民族精神的失落,出现了人的畸形或片面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危害了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于是,民族精神的重塑问题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我们党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作关乎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任务提出来。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一般而言,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为大多数民族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精神。就同一个民族而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族精神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在当代中国,我们所要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既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又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具体来说,我们今天所要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主要包括:其一,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所做的总体概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维系着我们国家多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二,民族精神中的时代精神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崇尚科学,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已经越来越成为激励我们民族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其三,民族精神中的基本美德,如明礼、诚信、廉洁、勤奋等,体现了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既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的道德基础,也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道德基础。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又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灵魂

方雪松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铸造出来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是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是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发展的动力、崛起的支撑、挺立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精神就是国魂、民魂,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现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就不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择其要者大约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主张刚健自强,葆有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二是“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倡导“贵公贱私”,培养各族人民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无私胸怀;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主张忧患自省,培养人民对国家社稷的热爱意识、道德意识和使命意识;四是贵和尚中,提倡“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培养人民厚德载物的宽容和注重和谐的思想,安定团结;五是正道直行,提倡“君子坦荡荡”、“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崇尚坚定的人格情操和民族气节;六是求是务实,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注重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民族精神是古往今来中国人民奋发向上,勇敢前行的精神动力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历史铸就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着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包含的价值取向,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它是民族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繁荣的根本。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和要素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单从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来说,就包含了诸如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它既是民族精神的对象化,又是民族精神的承载体和反映者。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创造出丰富的民族文化,这其中既有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精华,如顾大局、识大体、重操守、重自强、重勤俭、讲团结等,又有与民族精神相悖的文化糟粕,如抹杀个性、轻视权利、等级主义、主观唯心等。因此,作为民族文化灵魂的民族精神,应该是民族文化精华的综合反映,精神表现在人类创造的文化观念上。

民族精神之所以是民族文化的灵魂,还因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被传诵最多、最广、最久的对象,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主流。民族文化会因为内容和形式的千差万别而有不同形态,但共同的基本要素则是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像我国古代出现的大量具有表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豪迈进取的文化现象,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这些神话文化都寓含着激励、鞭策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因而这些神话文化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许多文艺作品演绎的原型形象,不断被人们援引和发挥。再如,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被人反复吟咏书写,而且常写常新的文化母题:从《诗经》中“载驰载驰”的许穆夫人,到《左传》里的郑国商人弦高;从“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到“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陈毅的“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等等。“爱我中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在文化中最响亮的声音,这种声音,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成为凝聚全民族的坚强力量。民族精神不仅作为民族文化集中而生动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被人们反复吟咏书写,而且在民族文化重要构成形式如戏曲、影视等艺术作品中,也同样被反复吟咏和表现。比如,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昭示了民族命运处在最危险的关头,鼓舞了中华儿女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之中;一部《长征》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而奋力拼搏。

中华民族精神能够成为民族文化的灵魂,还在于它是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动力。中华民族“会通”与融合的思想,是一种创新发展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中国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动力。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与民族精神的创新发展密不可分。“五四”之后,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诞生,就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对旧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结果;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民族精神又在革命精神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往无前为特征的开拓创新精神。

今天,为了我们民族的振兴,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和促进先进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黄钊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原点,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泉源。它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强调要“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

首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全体公民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之所以能不断战胜内忧外患,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是因为有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支撑。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重温中华优秀民族精神,既可以领略我们祖先闪闪发光的聪明才智,引导人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又可以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启迪人们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二,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需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结合先进文化建设和时代要求,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自觉地用中华民族精神去抵御各种颓废、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借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争取生存、谋求发展的竞争形势愈来愈严峻。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在综合国力中,国民精神状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要使国民的精神状态振作,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其中包括大力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弘扬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发扬创新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证。这个“保持”,不是靠上天赐予,而是靠精神力量的支撑,其中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第四,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塑造与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必须在塑造与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方面下功夫。新一代合格人才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他们不仅应当掌握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应当具有较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包括“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良好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逐步形成的,其中就包括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和塑造新一代合格人才的重要一环,应给予高度重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