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德国康德哲学研究的近况

2004-06-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大为 我有话说

今年正值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逝世200周年,德国人称之为“康德年”。德国的康德研究以成熟稳健而一直不失为显学的尊贵。据《康德研究》去年的统计,2001年西方学界出版或发表康德的著作及相关研究共963种,其中德语文献占了近一半,康德被视为引用率最高的德国哲学家。

近年来,康德

研究在德国所取得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对于康德文献的整理、注疏与解读上。由狄尔泰发起、1902年出版第一卷的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一直被视为康德研究的标准版本,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一“全集”至今未能出齐。不过,这一尴尬局面很快就会被改观。1997年,《人类学讲演录》作为该全集的第25卷在人们的期待中已经出版,第四部分即讲演部分的最后一卷《自然地理学》也在编纂之中,预计2006年与读者见面。康德的基本著作版本繁多,其中不乏名家校刊的精品,又尤以《纯粹理性批判》为最。即使如此,德国学者依然学不厌精,对于第一批判的校订、评注屡屡有新的发现。1998年,提莫曼根据第一、二版原版重新校订了《纯粹理性批判》,修正了长期不为人觉察的舛误。2002年,纳塔勒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评注》,从多学科总结了二战以来第一批判的研究成果。除了根据新发现的材料整理刊行康德的文献外,专家们还尝试从新的视角来编辑康德的著作,比如由弗兰克等人编辑校注的《康德美学与自然哲学文集》(2001)就力图将自然哲学看成是与康德的美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这些对于第一手资料的发掘与研究为德国康德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康德研究的工具书这两年也不乏新作,伊尔利茨编写的《康德手册――生平、著作与影响》(2002)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随着人们对于康德兴趣的不断高涨,卡西勒、伏尔伦德等人的康德传记因年代久远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了,根据新材料和新视角重新考察康德生平与思想的作品应运而生。仅2003年就有多种新传记付梓,其中既有记者出身的舒尔茨文笔风趣的通俗读物,也有盖尔的《康德的世界》与迪驰的《康德传》这样严谨的学术著作。任教于马德堡大学哲学系的库恩教授继2001年英文版《康德传》之后,去年又出了德文本,这部六百多页的巨作更是以考证稹密、资料丰富、学术性强而倍受学界人士的称道。这些传记作品向世人描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生动地展现了哲学家的真实生活,从而纠正了海涅关于康德“既没有生活,也没有历史”这一流传已久的刻板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康德生活的还原有助于人们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哲学家思想的起源与深刻的意蕴。

总体说来,德国康德研究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围绕康德的生平、著作和影响展开的专门性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于康德哲学现实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当今哲学所有领域的探讨几乎都要回溯到康德,现实问题的争论又向康德专家们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在浩如烟海的康德文献中,理论哲学研究依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同时,认识论与其他理论哲学领域一样越来越受到分析哲学及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此外,康德理论哲学的研究热点还悄悄发生了另一种转向,既从认识论转向了科学哲学,这是对《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及《遗著》深入研究的结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批判哲学核心问题的重新审视是与对于西方哲学发展命运的思考密切相关的。2003年年底,图宾根大学哲学系赫费教授以“现代哲学的基石”为副标题发表了他的新著《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这部颇受好评的著作中,作者完全从当代背景出发,联系康德之后哲学发展提出的问题与挑战,用“更加善知的眼睛”来清除误解与错读。赫费教授认为,康德的第一批判为整个哲学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西方思想的风景由此获得了它的现代容貌。让作者深感遗憾的是,康德所成就的伟业被人遗忘了,以至于人们在认识论中还经常抱守一种前批判的经验主义,在身心问题的争论中甚至总是围绕笛卡尔的二元论打转转。面对哲学受到外部的认识科学与内部告别理性趋向的冲击,作者通过批判性的解释学研究再一次确证了皮尔士当年的断言: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至今还是“哲学的母乳”。

赫费对于《纯粹理性批判》的解读是针对后现代思潮及各种怀疑论的情绪的,其主旨不但是强调康德理论哲学的普适性,更是突出其实践哲学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对于实践哲学的浓烈兴趣是当今德国康德研究的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一方面,福科对于启蒙本质的反思,罗尔斯、哈贝马斯等人围绕正义展开的争论,所有这些追波逐浪似的学术热潮都一再将人们带到康德的面前;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高度信息化的背景下,固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失衡,生命―技术伦理濒于无效的边缘,风险社会、文明冲突、地区与世界和平的现实压力更是不断地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康德关于道德自律、公共理性、永久和平思想的内在价值。近年来对于“永久和平”思想的关注就比较能够说明实践哲学这一持续增加的热度。1995年前后,为纪念康德《永久和平论》发表200周年,德国多所大学举办了大型研讨会,大量的相关论著也接踵而至。

此外,对于美学与目的论、宗教哲学及人类学的研究也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热潮阶段。研究表明,《遗著》将会成为今后的一个重点课题,因为康德在生命暮年的思考力图为他哲学的核心问题给出最后的答案。当然。对于德国康德研究的现状还存在着批评性意见。比如,慕尼黑大学资深退休教授迪特・亨利希就认为,虽然在细节问题上存在着大量的专门家,但独领风骚的统军人物和开创风气的名山之作确属凤毛麟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