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建设已成为一项意义深远的政治任务。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关注和解决“环境”问题,已不再是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紧可松的事情,而是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环境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必须充分认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
环境与发展是辩证的统一,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为制约,互相促进。一方面,经济发展必须以特定的环境因素为依托,任何经济发展行为都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另一方面,改善和优化环境也需要物质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不仅如此,环境与发展还可以相互转化,即某些环境因素可以促进或阻滞经济发展,某些发展行为可以优化或恶化环境。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发展,反之则阻碍发展,这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不争事实。在现阶段,就环境与发展这对矛盾而言,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使环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必须不断地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完善和优化发展环境。
我们的目的是要加快发展,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又必须解决环境问题。在新形势下,综合发展环境越来越成为决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的主要因素,也构成区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力比较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的优劣决定着发展的快慢,环境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生命线。特别是现代以高科技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好的环境对内可以产生凝聚力,对外可以产生吸引力,吸引外资和人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好的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主要不是资源制约,也不是资金制约,而是环境制约。在生产力水平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环境好的地区,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就会发展得快些。
保护环境、进行生态建设并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纯公益性事业,更不是党委和政府的“包袱”,而是潜在的巨大资产和资源。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市场品牌,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生产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坚持标本兼治方针。
在硬环境建设上,发展循环经济既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增强地域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党委和政府积极而科学地介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资本高收益率,其获益主体是企业股东。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自然资源高收益率,其获益主体是社会公众。谁来代表社会公众,当然是党委和政府。党委和政府必须具备“绿色控制”能力,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到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环境的理念从单纯的自然环境保护,扩展到教育、科技、企业经营及废物处理等诸多环节之中。在发展中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改造,加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工艺的淘汰力度。在化工、化肥、酿造、纺织、医药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行污染源全过程控制的清洁生产体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生态环境是硬环境建设最有效、最快捷的路子。公众作为获益主体,有权力有义务承担起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同时需党委和政府拿出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引导公众参与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道路、水利、信息、绿化以及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在软环境建设上,重点要搞好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信誉环境建设。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我们要大力培育讲信誉的环境,牢固树立信誉是企业的生命,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生命的观念。二是政策环境。发展战略的实施,要靠正确的政策作保证。作为一个地区,必须在贯彻大政策、创新小环境上做文章,用足、用活、用好上级政策,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三是社会环境。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不断提高,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四是法制环境。依法治国、依法治市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一方面要求全民参与,另一方面要求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在规范、健全的法制下运行,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都要自觉树立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建立良好的治安环境。
(作者为中共盘锦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