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音乐的戏剧 戏剧的音乐

2004-06-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卜大炜 我有话说

5月7、8、9日,在第三届北京国际戏剧节上,观众有幸欣赏到了罗西尼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这次演出是根据德国法兰克福歌剧院的版本制作的,指挥和主要演员也来自该剧院,我国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乐团和舞美队配以班底。通过这次与德方艺术家合作,我们的艺术家对罗西尼的音乐风格有了切实的理解,看到了欧洲艺

术家们对于罗西尼喜歌剧的把握方式,从中也学到了许多歌剧制作方面的东西。但更值得我们回味的,则是更深层次上的歌剧理念。

罗西尼的这部歌剧,旋律优美,听起来华丽轻松,是一部天才之作。中德两国乐队演奏员最初对艺术文本的解读有着不同的方式,但最终找到了相交点。例如,在许多乐句结尾处,德国指挥都要求演奏成“弱收势”;而在我们民族的艺术中,京剧亮相时的响锣重槌、武术武打最后的下蹲动作等等的“强收势”比比皆是。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到双方合作时,就需要进行所谓的跨文化解读。罗西尼在这部歌剧的音乐中精心安排了许多刻画人物性格的动机,这些东西在开始排练时,大家的认识还不到位。随着排练的深入及至到了演出中,指挥乔汉尼斯・德比斯都以清晰的手势给以微妙的启示,歌唱家们和乐队及时捕捉到了这些东西。

这里还有一个引人思考的话题。在坐唱的排练过程中,几位主演的演唱听起来似乎并不太出彩,然而到了正式演出时,他们的演唱突然变得那样丝丝入扣,满台生辉。原来,他们在排练坐唱时并不加进多少戏剧成分,而一旦到了正式演出,将戏剧的成分带入到演唱中之后,音乐就顿生光彩。他们声情并茂,字正腔圆,但有时又故意牺牲一些共鸣,采用开放的唱法,以换取喜剧的效果。他们的做戏使音乐完全活了起来,演唱变得那样地令人信服,音乐和戏剧都服从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他们在排练时唱的是“乐谱”,而在演出中唱的则是真正的“音乐”。剧中一号人物费加罗的扮演者、出生于罗马尼亚的男中音乔治・彼得安在“快给大忙人让路”的演唱中,感情充沛,音乐布局匀称,快速音群吐字清晰;而句子重音的突出更体现出了剧中这位来自平民阶层人物身上的智慧与活力,显得洒脱干练。罗西娜的扮演者、意大利女中音玛丽娜・康帕拉多在剧中表现突出,她的角色尽管不是一号人物,但她的演唱和表演使得罗西娜成为剧中最可爱的人物。对于音乐中何时喜悦,何时悲伤,又何时献媚等等一些戏剧性的东西,她都做得游刃有余。

由此想到了另一次相同的情形。在前年举行的北京国际声乐大奖赛决赛上,一位罗马尼亚的女高音在上午的排练中表现平平,音色黯淡,但到了晚上正式比赛时,她将戏剧的成分注入到了所唱的咏叹调中,声音熠熠生辉,一下子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和评委,成了理所当然的金奖获得者。由此不难看到,戏剧的成分在歌剧中是多么地重要。最近读到《卡拉斯在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讲学集》一书,里面逐字逐句地讲解了73首歌剧咏叹调,洋洋24万字,讲的都是戏剧分析。歌剧是“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歌剧的音乐是作曲家根据戏剧情节而“随形赋声”的,因此,注入了戏剧性的声音才是真正的美声。要想在歌剧演出中抓人,就要克服对声音“唯美”的偏好,歌声要根据剧情“缘情而发”,就要解决戏剧心理结构缺失的问题。在世界歌剧舞台有问鼎“歌王”宝座实力的男高音歌唱家荷塞・库拉在谈到演唱歌剧《桑松和达利拉》的经验时说:“如果你只从音乐出发,桑松就没法唱了。如果你注入了额外的成分,精神的元素,那你这一晚就会是极为成功的了。”这里所说的“精神”,我认为指的就是戏剧性成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