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近“贝都因”人

2004-06-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徐启生 我有话说


一位“贝都因”老人正在烤制他们的传统主食“阿拉伯大饼”。

从特拉维夫往南行车115公里,便是以色列内盖夫沙漠重镇贝尔谢巴。城北10公里处

有一座小城叫拉哈特,是“贝都因”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周围的沙漠地带还散落着不少“贝都因”人居住区。“贝都因”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是阿拉伯人的一个分支,操阿拉伯语。在阿语中,“贝都因”的意思是“住帐篷的游牧者”。目前在以色列约有14.6万多“贝都因”人,大多生活在南部沙漠地带。政府对游牧的“贝都因”人实施定居政策,严格限制自由式放牧,鼓励他们发展养殖业。据统计,在现有的“贝都因”人口中已有7万人住在政府建的“贝都因”住宅区。另有7.6万人还是喜欢过惯了的游牧生活,不愿意走出沙漠。他们散住在全国1600个自己建的简陋帐篷里,但政府一直视这些居住点为非法。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色列“贝都因”人的生活也在逐步起着变化。今年28岁的斯雷曼就住在拉哈特镇不远的一个“贝都因”村落,也属“非法居住点”之列。那里共有13户人家,100来口人。他们都属于贝都因族的阿尔吐尔部落。该部落400年前从沙特的沙漠地区开始向西移居,250年前到达埃及的西奈半岛。1948年前后,他们迁移到以色列南部的贝尔谢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部落渐渐流散到以色列的其他地区居住。现在,在以色列的洛德、拉姆尔、卡夫尔卡萨姆、海法等地区都能寻到他们的踪迹。

斯雷曼全家4口住在一座约72平方米的大帐篷里。那是他在1997年为结婚而盖的。整个帐篷以木料做支架,蓝色帆布做屋顶。四周用绿、白的塑料布做围墙围起来,还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架了一个接收以色列有线电视的“小锅”。斯雷曼说,他从银行贷款盖的这座帐篷。帐篷里接待客人的地方铺着地毯和靠垫,再朝里一点,放着一张双人床。斯雷曼说,那张白色的双人床是他从希伯伦买的。床边是孩子睡觉的地方,放着几块床垫子和被子,一块布帘将其与大床隔开。厨房也在帐篷内,有煤气灶、冰箱和水池。厕所建在外面,几家人家合用。自来水是从拉哈特镇接过来的,斯雷曼与邻居们出钱合买了一台柴油发电机,整个居住点的照明全靠它了。由几个小伙子负责操作,每天从太阳落山开机发电,到第二天太阳升起时关机。

斯雷曼的父亲拥有约60公顷土地,主要种植麦子、橄榄和葡萄。他父亲娶有2个妻子,生育了19个孩子,斯雷曼排行第十。斯雷曼算是贝都因族里的知识分子。他在拉哈特上完高中后考入贝尔谢巴的本古里安大学预科班。一年后离开学校到拉哈特一家银行工作。1999年又报名以色列函授大学,3个月前,他刚获得了该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证书。

斯雷曼的夫人诺哈今年26岁,两人在同一个居住点长大,两家还沾点亲戚。1997年两人结婚。按“贝都因”人的传统,婚礼进行了5天,邀请到所有亲朋好友出席。为招待客人斯雷曼家仅大肥羊就宰了23只。婚礼上,朝天鸣枪两次庆贺,第一次是在新郎走进新娘家门口时;第二次是在酒宴正式开始时。婚礼头三天,新娘不能入“洞房”,仍然住在娘家,到了第4天,新郎新娘才能在一起。

斯雷曼有两个儿子,分别是5岁和3岁。不像他们的前辈,斯雷曼不希望生更多的孩子,他决定再生一个就打住。诺哈虽也不想多要孩子,但她还想生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诺哈有9个兄弟姐妹。因为是女孩,她从小就没有上过学。在斯雷曼的鼓励下,她开始读识字本。

斯雷曼是当地维护“贝都因”人权益的积极分子。他的头衔是以色列“内盖夫共同生存基金会协调员”,整天为了“贝都因”人基本权益而奔波。他有时走访“贝都因”人的家庭,了解他们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时碰到的困难;有时到以色列高等法院递交请愿书,替“贝都因”人打官司。他曾上书政府,要求政府再建立45个“贝都因”人住宅区,让生活在非法居住点的“贝都因”人都能搬进去。他要求政府承认“贝都因”人的土地拥有权。为了更有效地为无助的同胞服务,斯雷曼在贝尔谢巴开了一家咨询公司,专为那些因语言等各种原因而无力与政府打交道的“贝都因”人提供咨询和帮助。为增进与犹太人的了解和交往,他还积极参与当地“犹太-阿拉伯青年”联谊活动。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观看电视节目也成为“贝都因”人生活的一部分。斯雷曼喜欢看时事节目,也爱看动作片。诺哈则选择收看黎巴嫩、埃及或阿布扎比的阿拉伯语电视台的节目,她最爱看的专题节目是“恋爱年龄的女人”,小孩还是爱看动画片,如《猫和老鼠》等。

说起对未来的希望,诺哈说,她盼着有一天她能学会开汽车。斯雷曼则希望所有在以色列的“贝都因”人都能搬进新的住宅区。生活在这里的各个不同民族,都能像亲兄弟一样,享受平等的权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