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考试焦虑的心理调整

2004-06-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华山 我有话说

考生在高考期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通常被界定为“考生当预知考试结果对个人有重大意义时的一种害怕失败的紧张情绪”。高考对于学生自我价值的认定及个人前途的重要性,由于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十几年来的反复强化与渲染,早已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之近年来社会待业问题突出,导致我国高考具

有“工作预分配”的隐性性质,这就又为高考的个人意义增加了砝码。虽然有的学者强调要“淡化考试的社会比较功能”以降低考试对部分学生的消极影响,但这一观点似乎不适用于高考,因为高考无疑是一种具有常规参照性质的选拔性、竞争性的考试,其明显的社会比较性质往往会助长学生害怕考试失败的情绪。以此看来,考生在高考中具有较高的焦虑水平,应是一种可以预料的心理事实。

适宜的焦虑水平有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各项身心资源,保持考场上的专注状态;但过高的焦虑水平,求成心切,过分地害怕失败,则只会干扰考生学业能力的发挥。在对考试焦虑进行心理调整时,可考虑以下一些要点:

第一、帮助学生形成对考试的正面接纳态度。从学生个人学习与成长角度来看,考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向学生提供了关于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馈信息;是学生获得强化、激励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养成学生的独立性与责任感。参加高考并把高考结果作为一种现实来接受,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与适应存在广泛个别差异的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所需要的竞争精神。相反,如果考生对考试抱抵触或对抗情绪,而又被迫去应付高考,这种矛盾态度只会增加其内心冲突、烦躁和焦虑。

第二、要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首先要缓解家长的焦虑。未能上大学的家长迫切希望孩子能圆自己的大学梦;身为知识分子的家长,强制子女填报名牌重点大学,希望子女能继承“家风”;复读学生的家长辞去工作长期陪孩子复习,摆出“背水一战”的姿态。凡此种种,家长严重的焦虑情绪都会无形地感染给子女。可见父母往往是学生考试焦虑的来源,保持家长对子女高考的正常心态,是缓解学生考试焦虑的关键。

第三、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认知辅导。需要是人的情绪的基础,而认知对情绪产生起中介作用。为要改变考生的情绪,必须改变其非理性的观念。如“今年高考,我是非清华、北大就不读”、“我必须考取清华或北大”就是一种绝对的、不变通的非理性观念。应把这一观念改述为“今年高考,我希望通过努力,能考上清华大学”这样一种理性观念。

第四、创设有序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井然有序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有利于考生情绪的安定。在家庭和班级中,创设宽松氛围,减少压力信息是必要的。否则会有意、无意增加考生的焦虑情绪。例如,考前或考试期间父母对子女在生活上的过分照顾,有时候会被子女视为“父母高期望”的暗示,从而增加其心理压力。又如,当考生向父母诉说对考试的担忧时,有的父母会说:“你应该有充分的信心,没有问题,我们完全相信你一定会考好。”这种盲目乐观的保证只会加重子女的压力,此时父母正确的反应该是现实的态度:“虽然我们也有点担心,但我们相信你能克服困难,取得较好的成绩。”

第五、利用积极内在对话的暗示作用。所谓内在对话是一种自己说、自己听的自我沟通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表现。考试焦虑程度高的人,往往受自我贬抑的内在对话影响,对此,考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默记一些积极的内在对话以便考场使用:“面对这些问题不需要慌张。”“这一道题我不会做,可见难度不小,别人也未必知道如何做。”“有点紧张不要紧,根据过去的经验,一会儿就会不紧张了。”

当然,学生考试焦虑可能是以前教育环境和个人失败的产物。学生整体考试焦虑水平的降低,有赖于教育及考试内容、方法的改革。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