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现代文明的崭新画卷

2004-06-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余长安 我有话说

2500多年前,成都因蜀王开明九世在此建都,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而得名,随之也就有了“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的美誉。而成都市内金沙古城遗址的出土,证明成都在3500多年前就已经成为古蜀文明的中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成就了成都辉煌的古代文明。今天的成都人为拥有灿烂

的古代文明而自豪,却丝毫没有懈怠创造现代文明的脚步。在把成都建成“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目标指引下,成都人正把一幅幅与古代文明相辉映的现代文明的崭新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让到成都的中外商家和游人无不赞叹: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以群众满意为目标

1993年,几位小学生写信给市长 大人们说府南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是多么亲切的名字啊,可我们看到的是满河垃圾,平时污水、下雨洪水、臭气熏天……看了孩子们的信,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们的心上像压了千斤石头,他们知道,环抱成都的府河和南河,因为年久失修,早就成了垃圾堆和污水坑,沿河两岸住在低矮潮湿破旧平房里的3万多棚户、10多万居民苦不堪言。他们想起,古老一道都江堰,造就了成都平原千年来旱涝保收的农耕条件,人们世代都供奉着李冰父子。他们誓言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干部,应当比古时李冰父子更关注群众的利益 就从这年起,他们以群众“满不满意”为目标,以“外科手术”般的气魄,为市民筑造家园般的发展和生存环境。市政府投资27亿元,让府南河两岸3万多棚户、10多万居民搬进了新居;从防洪、环保、安居、交通、绿化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对府南河进行综合整治。如今的府南河,两岸树影婆娑,绿荫匝地,雕塑、特色广场、游玩设施点缀其间,河中绿波荡漾、游船穿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项“民心工程”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首创奖”、“最佳范例奖”等6项大奖。

变包袱为资源

曾经代表着成都工业辉煌形象的东城近40平方公里城区,聚集了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25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如今大部分厂房破旧、设备老化、经营困难,区域内功能配套差、“三废”突出,“热岛”效应明显,成了既损害城市形象又阻碍发展的沉重包袱,市民反映强烈。2000年,市政府决定投资200亿元,将城东的绝大部分工业企业搬迁出城区,到发展空间更大的郊县去发展,重新规划、建设、打造一个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片区。一项涉及300亿元资产和13万名职工的“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工程随之展开。仅3年,就搬迁了124家企业,达到一半以上。一个崭新的现代社区已经初现。经过搬迁,让企业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又通过土地增值收益转化为资本,减轻了技改和产品升级换代的资金压力,还拓展了寸土寸金的城市发展空间。城市环境美了,市民居住条件舒适了;企业发展了、效益好了。无论是成都市民还是外地游人,都称这是“变包袱为资源、以资源换资金、用资金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大手笔。

建设城市绿化体系

成都市的领导们就是以公仆精神和科学的“大手笔”,迅速地建设和美化着成都,投资66亿元建成的三环路城市快速通道长51公里、宽80米,双向12车道,路中央8米宽的绿化带被各种花草树木点缀得五彩缤纷,加上辅道绿化带,宛若一个环状大花园。新增绿地1445公顷,成为成都最大的绿化工程和生态屏障;一期投资33亿元的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已经展现出比府南河更美的模样;到今年底,全市县县通高速,形成环状加放射的城市高速交通网。仅2002年以来,成都就累计投资25亿元,新建道路面积40万平方米、桥梁4.2万平方米,整治了三环路以内50条、二环路已内295条河流,新建了4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全市已有各类公园42个、绿化广场94个、小游园85个、街头绿地57个,形成了以环城道路为圈,主要干道、河流、高压走廊绿地位线,公园、广场、小绿地为面,单位、小区为点,点、线、面、圈相结合,大、中、小配套,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令成都天蓝、地绿、水碧、路畅。市民们置身其间,神清气爽,赏心悦目。难怪外地人感叹:“成都人真福气!”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断变化的城乡环境,不断增加的经济收入,加上满城飘香的川菜和小吃,宜人的气候,祥和舒适的生活氛围,文明成都,向海内外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