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离去已十数天,中原大地追忆的潮涌却方兴未艾。中共河南省委发出学习纪念她的文件,她的音配像工程在加紧进行,纪念馆正选址设计,常派豫剧表演纪念会在观众的要求下连续演出……“戏比天大”,生前被大师写在纸上的这四个字,在她离去后愈发令人思量。
从“香玉号”到“香玉
杯”
1951年夏天的广州平安大剧院,容纳20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开演前,一位女士匆匆走上舞台,自我介绍是印尼华侨,要将自己的手表捐献给当晚演出的剧社,接着,又有更多的人涌上来,主持演出的广东省妇联主任手上,顿时捧满了钱包、首饰,后来的主持单位只好采用不等价格的售票方式,最高价位的戏票却供不应求……
引起轰动的演出剧团是“香玉剧社”,演出剧目是团长常香玉主演的豫剧《花木兰》,全部收入将为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
半年时间的180多场演出,刚满28岁的常香玉场场上台,演出收入高达旧币15亿多元。当命名为“香玉号”的战机呼啸在朝鲜战场上空时,常香玉作为祖国赴朝慰问团的成员走上疆场,5个月的活动中,士气高昂的志愿军战士们一次次将她抬上临时搭建的舞台中央,与她同唱“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空军英雄王海用击落的敌机残骸,为心中的艺术家精心制作了一架“香玉号”飞机模型……
38年后,首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为了表彰常香玉的特殊贡献,专门为她制作了一尊闪亮的“香玉杯”,常香玉由此提出自筹资金设立“香玉杯艺术奖”,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她拿出自己的多年积蓄,以67岁高龄登台,带领河南省豫剧一团巡回演出,在保障全团演职人员增加收入的同时,为“香玉杯”筹集资金22万元,如今这个奖项已连续进行十届,数百名青年演员获奖。有文艺评论家认为,常香玉此举是在当时外来文化呈强势影响、豫剧艺术面临继承问题的时候,以有效方式,尽了一位中国艺术家弘扬民族文化的大责任。如今,“香玉杯”已被有关方面固定为长期奖项。
1952年,常香玉随宋庆龄、郭沫若率领的中国人民代表团出席世界和平大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她带领剧团奔赴天山南北,为屯垦戍边的部队演出4个多月;1958年她来到福建前线,以40多场演出慰问守护金门的前沿战士;她在大庆油田的风雪中为石油工人高歌,在广西边防烈日下给自卫还击战的将士表演,她欢呼粉碎“四人帮”,歌唱港澳回归,为奥运宣传、希望工程义演……她与观众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去世两个月前,挂着输液瓶出现在“让中原告诉世界”大型文艺活动中。
从“香玉号”到“香玉杯”,爱国爱民的政治理念之所以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常香玉的艺术人生,是由她在从艺道路上亲历风雨所决定的。原名张妙玲的常香玉九岁随父学艺,凭着天赋和刻苦,13岁就能连演45场不重复的戏,红遍中原。尽管如此,旧社会艺人低下的社会地位却给她带来一次次厄运 族人嫌弃她是个“戏子”,因此改换姓名,恶势力抢砸勒索迫使戏班四处流浪,更有甚者,不怀好意者要求登门唱堂会,遭拒绝后竟把炸弹扔向舞台,香玉被炸伤险丢性命……“新中国让唱戏的有了安全感,共产党叫我们当家做主人,咱这点本事要掏心窝子使出来 ”从在西北演出时迎接解放,被选为西北大区妇女代表、西北文联执行委员,到担任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执行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常老最爱说的这句话,为她辉煌的人生,做了朴实无华的注脚。
一百多部戏装在脑子里
大幕关闭,锣鼓未响,后台已有一位化好妆的演员端坐在角落里,这是常香玉登上舞台后保持终生的习惯――提前到场默诵戏文。与当今许多“大腕明星”善于迟到摆谱的作派相比,大师的认真更让人领悟到艺术的真谛。许多观众和戏迷都知道,常香玉主演的豫剧有一百多部,场次数以万计,但从未唱错或说错过一句台词。但未必知道,常香玉青少年时代不识字不识谱,一百多部戏的唱念做打硬是全部装在她的脑子里
“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学戏”,河南的许多青年演员都记得常老师的这句话。常香玉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父亲、老艺人张茂堂。“当戏子不丢人,没有真本事才丢人”,父亲的话牢牢记在了香玉的心里。练踢腿脚尖必须碰到额头,运腔断气必须重来,一个字吐不准必须再唱十遍……正是这些“必须”奠定了常香玉扎实的功底,养成她热爱戏剧、尊重艺术的职业美德。
新中国的良好环境,与终生伴侣、剧作家陈宪章的结合,使常香玉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对豫剧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不囿门户之见,大胆创新。在河南,豫剧有豫东调豫西调之分,过去两派互相对立,常香玉首开先河,根据角色需要和群众审美习惯,将两个流派自然融合,使豫剧唱腔更加流畅高亢,被更多观众所接受。由常香玉主演,被观众称为“红、白、花”的豫剧《红娘》、《白蛇传》、《花木兰》,就是随着改进后的唱腔,红遍了大江南北。在不断创新改革中,形成了被戏剧界一致认可的常派艺术。
常香玉对豫剧的认真执著是有名的。青年曲艺表演家范军是常香玉最后的拜师弟子,第一次到常香玉家学戏,是个炎热的夏天,已经80高龄的常老师衣着整齐,领口袖头都系着扣子,一丝不苟地开始教戏,每次都是如此。时间长了,范军忍不住说,天气这么热,老师就随意点吧。常香玉严肃地说道,学戏也是学做人,什么时候都要对自己要求更严一些,才能把戏演得更好一些。大师在艺术上的认真严厉甚至使身边的子女对豫剧产生畏惧,常香玉认为最有天赋的小女儿常如玉,因此到近30岁才接受母亲的建议学戏,成为常香玉的一桩憾事。
“香玉杯”设立后,第一次评奖,评委们不约而同都想先征求常老师的意见,常香玉说,评奖是事关豫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大事,一定要公开公平,什么时候,我都只有一票权。“香玉杯”因此更加名扬梨园,一大批青年演员在此褒奖中增长了技艺,成为豫剧艺术新星。
最后遗言:子女不能以我的名义谋私利
丧事从简,不要张扬;最后积蓄捐献给我的出生地巩义;子女不能以我的名义谋取任何私利。这是常香玉弥留之际定下的遗嘱。“特别是最后一条,母亲生前就是一贯这样要求我们的。”女儿常小玉回忆道。
在《花木兰》中扮演“刘大哥”的韩玉生,是常香玉的弟子,也是香玉剧社的老成员,他说,有一次和老师一起看电视,谈到明星做广告的事,老师说,有人曾出价一百万请我做广告,我回绝了。我的钱也不是多得往外溢,我也需要钱,但不能拿名去换钱,豫剧是国宝,不能用她给自己赚钱。在大师心目中,豫剧永远是高尚的,不允许任何人亵渎她钟爱的艺术。在纪念常香玉的座谈会上,不止一人谈到常老师的节俭 她长年穿打补丁的内衣,临终还穿着老伴生前为她缝补的毛衣……“小时候,我们家吃一次肉,就像过节一样”,常香玉的五个孩子都保存着这样的回忆。但常香玉终生没收过工资以外的任何报酬。相反,在各种义演场合,她还经常解囊相助。为下岗职工演出后,她拿出5千元送给工人兄弟;救助失学儿童,她到现场一下拿出一万元……“因为豫剧,人民给了我太多,我要尽其所能,让豫剧在人民心中永远留下美好印象。”正因为如此,常香玉成了豫剧的化身,成了永远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