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包含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其中生态思维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态思维是以辩证思维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核心的思维模式。生态思维具
整体统一性。即不仅要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且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体统一性的观念下,自然界蕴有万物,并且有各自的运演规律,但它们之间绝非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地球生态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的有机物、无机物、气候、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每种成分、过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成分和过程的变化。同时,人也是自然整体中的一分子,在自然界中与其他组成部分处于平等的地位。
多样丰富性。在人对自然的探索、改造过程中,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视野、胸怀和眼光关怀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多种矿产的临近枯竭,生物物种灭绝速度的不断加快,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和反思。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内在丰富联系性的外在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承认自然的多样性,允许自然的多样性存在,并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存在。
开放循环性。自然界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开放性意味着此事物与众多彼事物的联系性,具有一荣俱荣的关系;循环不仅仅是在一种独立系统内的循环,它与环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相对独立的循环性和开放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客观的存在方式,这就要求人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对其进行对立统一的把握。自然界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有能量的进出和交换及其自身的能量循环规律。人在从自然界中摄取能量时,一定要考虑其承受力,保证自然生态相对独立循环系统的顺利进行。
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自然界所蕴涵的物质财富似乎是无限的,人们只是向自然无限索取,而没有意识到去建设自然。其实,相对于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来说,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是有限的,一些自然资源临近枯竭状态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就人的认识而言,自然又是无限的。因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过程,永无止境。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虽已取得了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辉煌”胜利,但人对自然的认识,只是沧海一粟。既然人在整个自然面前还存有许许多多的未知,就要树立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在科学的发展观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生态思维。这突出表现在:
一是科学发展观提出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客观分析了我国现实的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认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经济发展要走低消耗、高效益的路子,同时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仅要从自然中获取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而且要“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就融入了建设自然的自觉,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保护、建设和利用自然。同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的社会。”
二是科学发展观追求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生态思维直接把握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其所追求的整体统一、多样丰富、开放循环和有限、无限相统一的核心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态群的各项事业的管理中,就是追求社会系统的整体、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中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其核心理念就是追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也充分体现了生态思维的价值目标。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即人既是自然性的存在,又是社会性的存在。作为自然的人,人要符合自然规律,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作为社会的人,人又要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在生态哲学中,长期以来,“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两种观点争论不休,其实,两者都有偏颇。自然界是有价值的,人是自然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人们谈论“自然中心论”时,并不能把人排除在外;同样,在谈“人类中心论”时,人也不能去除自身的自然属性。因此,生态思维的根本价值目标应该定位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保护和建设自然环境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人类自身的进步,也能够更加认识自然存在的价值,从而对自然产生敬畏,更好地保护和建设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