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内地人说起“港澳”,总在头脑中将香港和澳门看成同类城市。回归之后,访问香港澳门的人逐渐多了,人们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信息:澳门与香港是完全不同的地方。因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缘故,在即将前往澳门采访前,还有人问我:澳门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用它的赌场?我说:澳门可不是光有赌场,还有文物古迹。但是
乘上澳门航空公司的飞机,就已经感受到了澳门人特有的温情和职业精神。穿云破雾,到达时已是夜幕笼罩,最先看到的澳门,是它霓虹闪烁、灯火绰约的身影,恰似一个身着晚装的妇人,华贵妩媚。我们一行20个记者,从澳门半岛驱车穿过?仔岛,再来到路环岛,下榻于最南端的威斯汀酒店。主人告诉我们,由于填海造地,澳门的土地面积,已在原先12.87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93平方公里,恰好等于又造了一个澳门。如此说来,我们所住的酒店,多少年前正是一片汪洋之地。
东西方共融是澳门文化的精髓
澳门特别行政区所要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被称之为“澳门历史建筑群”,共12座,它们是: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岗顶剧院、市政厅大楼、仁慈堂大楼、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东望洋炮台(包括圣母雪地殿教堂及灯塔)。这12座建筑,若单论规模、年头、文化含量,哪个都不足以登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作为历史建筑群,它们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建筑,而是构成了澳门文化身分的象征。
自16世纪中叶,澳门开埠,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在400多年的激荡变迁之中,在从一个小渔港变成一个繁荣都市的过程中,中国人与澳门人共同营造了一个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习俗共生同处、相安无事的多元社会,形成了中华大地上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说澳门是弹丸之地,不错,说澳门是博彩业中心,也不错,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整个澳门还是一个博物馆,在这片面积比北京西城区还稍逊一筹的土地上,密密麻麻地聚集着100多个古建筑文物景点,使澳门成为一个东西方文化多元并存的大展馆。
当夜晚的浮华褪去,澳门显出了端庄的容颜。在6月的晴空下,我们漫步在安详、和谐的气氛当中。如果说,夜晚的澳门是一个声色犬马之城,那么白天,它则变成了一个文化之都。在两天的时间里,主人带我们走访了仁慈堂、玫瑰堂、民政总署大楼、典当博物馆、圣若瑟修院教堂、大三巴牌坊、圣奥斯汀教堂、东望洋炮台等历史遗迹。这些古建筑,有中式佛教庙宇、民间大宅,有西式天主教堂、剧院大楼,有的融合了阿拉伯和哥特式风格,有的则呈现出典型的南欧情调。首先使我们惊讶的是,这些文化遗产,没有被围在高墙大院之中,而是与街道、与人群、与城市低调而谦和地融为一体,他们大多免费对公众开放,有些还在使用当中,但却保存完好,看得出都由专业人员有效地维护着。再仔细品味这些和平共处的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遗址,我们还发现了更多绝无仅有的现象:中式的瓷砖和西式的百叶窗安装在同一面墙上;西式洋房的入门处有一中式天井;西望洋山这边的妈祖阁供奉着中国海神天后娘娘,另一侧则供奉着西方海上保护神老楞佐;在巴洛克风格的大三巴牌坊上,却刻有中文和日式菊花图案;圣母雪地殿教堂内的壁画技巧完全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圣方济各教堂内宽袍大袖的圣母像简直就是一派佛教女神观音的形像。
据学者吴志良博士介绍,澳门这种华洋并存、和睦相处的文化现象,是由于在几百年间葡萄牙人的统治和管理下,当局从未强行普及过他们的外来文化,所以澳门人也从未与母体文化割裂,而总是以中国人为自豪。正是在这种宽松的、跨文化的环境下,澳门文化兼容并包、互谅互让的特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主流的多元文化格局。在这里,没有非黑即白的极端,没有你死我活的悲情,中葡以及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居民,虽然思想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差异巨大,但可以在方圆数里之地共同和谐生活数个世纪而不发生重大冲突。对于这种现象,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称之为“不同而和,和而不同”。
澳门特区文化局印制的以文化遗产为背景的卡通宣传品
特区政府卓有成效地推广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历史建筑群”已被列为2005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首选项目,如果申报成功,无疑将给澳门带来空前的国际地位的提升。澳门特区政府抓住这一大好契机,在对外宣传的同时,也在澳门本地大力推广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在澳门这样人口稠密、快速发展的城市中,保护文化遗产并非易事。这不仅是澳门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对的难题。近年来,特区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实施了“一体化社区发展和通过地方努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根据这个策略,澳门文化局改集中管理遗产而为社区管理,将由少数精英管理变成人民大众普遍关怀的事务,这就使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深厚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另外,社区在积极承担起对遗产的专业管理的同时,也被授权以一种负责的、可盈利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开发遗产,因而大大调动了社区的积极性。这个方案,在澳门被称之为“草根途径”,即让遗产保护转化为一个草根性运动,让遗产回归到创造它并将它作为未来发展基石的社区中间。
作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广部门,澳门文化局还推出了“全澳文化遗产推广计划”,在这个计划之下,首先以中学生为对象,开展了“文物大使”的选拔培训和“澳门文物建筑展全澳中学巡回SHOW”,通过最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学生,把文物保护意识传播到全社会。
澳门特区文化局局长何丽钻,是一位纤细而文雅的女性,在与她的交谈中,我们感到她是一个干练、有职业精神、有明确目标的文化领导。她所带领的文化局团队也都个个尽职尽责。她并没有在我们这些北京来的记者面前历数她的工作业绩,而是像朋友一样以一种政府部门的服务态度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随和而聪敏。分别时,她送给我们文化局监制的介绍澳门文化遗产的明信片和笔记本,从中我们感到,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做了许多有益而细致的工作。
中华民族的身分认同从未改变
在400多年的西风浸染中,澳门人从未丧失过自己的中华民族的身分认同感。他们在对西方风俗的容忍和与之共处中,始终传承着自己的信仰、习俗、亲情。当地人告诉我们,澳门家庭稳定,每个人都在中午与家人共进午餐。澳门人宽容大度,诚实勤劳,他们通过每个人的个体行为,恪守着传统美德和生活方式,使中华文化不但未被征服,反而代代相传。
穿行于澳门这个城市中,你不会感到紧张,因为这里不似香港那样行色匆匆;你不用感到不安全,因为这里人们善意待人,从不会恶语相向拳脚相加;你不必担心被骗,主人说这里的生意人都是本分经商不开高价;你无需感到孤独,因为处处可见的中国文化迹象随时陪伴着你;你不会因为它小而觉得无所事事,因为小城故事多,可看可感的事物实在不少。
中国有句老话:“有容乃大”。从地理上讲,澳门是座小城,但从文化的多元、丰富来看,从它的襟怀之大,包容之多来说,谁又能说它小呢?两天的时间,容不得我们深入地品一品澳门这个城市的深意,但是,在对它有限的近距离的观察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韵味,感到了它的温情,悟出了它的真意。
据说,香港于2001年被誉为“动感之都”,而澳门则被冠以“文化名城”。为此,澳门应该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