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采山之铜浇铸新鼎

2004-06-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桂秋 我有话说

郑板桥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研究者多,然而贩卖旧材料、人云亦云者亦多。最近读到卞孝萱先生所著《郑板桥丛考》,不由眼前一亮。

卞孝萱先生是我国文史研究界著名学者,在六朝、唐代文史、中国史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郑板桥研究,是其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他也是该领域权威。

卞先生自

20世纪60年代起即致力于郑板桥的研究,40多年来,卞孝萱先生对郑板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郑板桥作品的研究,二是对郑板桥家世、生平和交游的研究。在这两方面的研究中,充分展示了卞孝萱先生点面结合、文史结合的一贯的治学方法。

卞孝萱先生为研究郑板桥,又对同属“扬州八怪”的金农、高翔、高凤翰等人也“进行”了研究,考证生平。由点到面,以避免孤立地研究郑板桥可能产生的弊端;再由面返回到点,以充实、深化对郑板桥的认识。卞孝萱先生在板桥研究中,把生平事迹的考辨作为整个研究的支撑点,但不仅限于此,他在材料考证和事迹叙述中,还充分考虑到板桥交游的群体。郑板桥一生交游广泛,除诗人、词客、书画家之外,还有王侯、官吏、和尚、道士、歌童、妓女等,卞先生对其交游群体中的几百个人物作了详实的考证,绘出一幅完备周详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全面提示出郑板桥的立场、观点、品格和精神风貌,揭示出决定或影响他一生的政治倾向、文学创作以及书法、绘画研究的内在与外在的原因,使郑板桥研究有了新的广阔视野。

文史结合是卞先生显著的治学特色,如《〈诗钞〉与〈清实录〉互证》一文,《清实录》中虽未提到郑板桥之名,但其中蕴藏着可以与他的生平、诗歌和艺术活动互证的第一手资料,卞先生由此入手用“文史互证”的方法,考证出一系列问题。对郑板桥生平的研究,限于文献的不足,常常不能深入。卞孝萱先生发掘、引用了大量资料,如王国栋《竹楼诗钞》(《秋吟阁诗》)被清廷禁毁,世所罕见,除卞先生外,是他人从未运用的;又如2001年先生亲赴板桥故乡,仔细阅读了《昭阳郑氏谱》,采用了家谱与史书、地方志、板桥诗文书画互相印证、比较的研究方法,使郑板桥家世的研究得到拓展。

《郑板桥丛考》对郑板桥的诗文、书画、印章、家世、生平、交游、思想等资料进行了详细整理,并通过钩沉辑佚、正误校勘、考证辨伪,获得了大量郑板桥的新材料,解决了郑板桥研究中的许多前人未解之谜,求得历史的“真事实”。清初学者顾炎武有感于当时人贩卖旧材料,而在《日知录》自序中说:“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春挫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人策之乎?”卞先生也有感于时人对板桥研究多蹈袭旧文,如顾氏所称“充铸”之“废铜”,将其关于板桥研究的“采山之铜”,汇成《郑板桥丛考》一册,作为其四十余年郑板桥研究之总结,或正合亭林先生著书之旨。

《郑板桥丛考》 卞孝萱 著辽海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