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查询资料要到搜索引擎的相关网页的对话框里键入关键词,而我们现在推出的技术,却可以让用户在任何工作界面中,随心所欲地完成。比如你看到某个词不太懂,想了解,只需用鼠标把这个词“涂黑”,然后一点击我们的“网络放大镜”,就能自动给出结果。我们所追求的服务境界已不仅限于满足用户“多、快、准”的信息检索需求,而是“让搜索更具智慧”,具体说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搜索引擎技术,让搜索引擎更合乎汉语特点,更贴近用户的搜索习惯,让搜索引擎更人性化。
有些人说,这有何难?不过就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罢了,以前更多的是从技术角度,“自然而然”地让用户去适应产品,现在是从用户角度,让技术适应消费者。这可算不上什么技术进步,只能算产品思维上的进步。
我首先同意这样的说法,但同时有足够的理由来反驳这样的论断。任何产品最终是让消费者使用的,可很多技术可能就很少从消费者角度来思考问题。因为对“附加技术”的研发考虑得不足,各技术之间的“配伍”也不够理想,结果导致用起来很不方便,自然,这个产品就推广不畅。
经济学家说,在组成一个公司的四大要素中,土地、资金、人才都是大概可以确定的,唯独技术的不确定因素最多,主要是技术研发本身有相当的风险。但我还觉得,如果产品做得不够方便,即使技术上解决了,也仍旧有相当大的“风险”,这种风险,有时候恰恰让我们所忽略。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软件人才,他们参与编制了大量的产品,他们也在为软件产业何时能够崛起而忧心忡忡。但细看我们的不少产品,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使用起来不够方便,需要用户费很大的学习时间去适应它。这甚至可以归纳为技术对于消费者的“强迫”,即使我们不把这强迫视为“伤害”,也仍旧要为这类产品未来的命运捏一把汗:如果不好用,那么用的人、用得好的人,肯定就少;用的人少,企业哪里来那么多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一直在对我的员工说,要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必须把产品设计得“平民化、便利化”。很多跟软件有关的产品,没有把该隐藏的、不必让用户费心的层面做到“后台”去,而是强迫用户死记硬背地去摸索它、模仿它。消费者手中的鼠标点击还是未点击、点击“是”还是点击“否”,结果很不相同。如果你的产品不能让人一目了然、轻松易用,自然就会给大量非专业出身的用户增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想成消费者――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消费者?我们既然是自己的产品的消费者,那么我们在研发的时候,就多一层动力,就多一个明确的思路:既要在技术上实现创新,也要把产品设计得让人用得舒服和称心。
我们的理念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有着“第三代中文智能搜索”这一技术支撑的“中国搜索”,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去年8月,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一夜间出现戏剧性的变化:新浪、搜狐、网易、263等知名门户网站全部“改旗易帜”,纷纷采用中国搜索提供的搜索引擎。2002年,我们的大型中文检索引擎和全球第一个中文新闻搜索引擎推出伊始,就与业内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搜索联盟”,现在联盟成员已达1400家,成为中国最大的以搜索引擎应用为基础的商务平台,也成了互联网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