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士生为何难就业

2004-06-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崔源 我有话说

有这样一个例子 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位博士抱怨,当初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以为是学历太低所致,便继续往上读,殊不知,读了硕士又读博士,临毕业了高学历反而成了就业的阻力,现在30多岁了,连工作还没着落。尽管高学历仍然是人才市场上一块好用的“敲门砖”,但是由于博士生择业观和心态问题、高学历人才消费虚热开始

降温、博士生就业信息不畅、就业服务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一向被视若“天之骄子”的博士生也开始感叹工作难找。

据资料显示,经过4年扩招,中国在校博士生数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目前,全国在校博士生人数达12万多人。2001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是1.2万多人,预计今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3万人,到2010年,将达到5万人。如何解决博士生就业难问题 有关人士指出 一方面,博士生们要进一步转变择业观念;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学校给他们创造发挥才干的社会环境。

博士生:摆正心态,找准定位

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刚接触社会的时候会感到格格不入,而对于在学校里呆了太久的博士生来说,不适的感觉就有可能更加明显。因为,他们从年龄上来说已经趋于成熟,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要经常面对观点和做法被否定的现实。在择业大潮中,面对既有大专、本科毕业的年轻学子,也有工作经验丰富、重新选择的职场老手,博士生多少显得有些高不成低不就。从社会经验上来说,一些博士生确实和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一样,大多懵懂无知。而对于一些用人单位来说,最重要的是“为我所用”,也就是讲究实用。这些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太高学历的学生,主要因为这类学生学历高,或是干不了多久就跳槽;或是工资标准高,用人成本增加;或是博士生没有工作经验,只凭理论做事,工作能力不过关。面临择业的博士,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问题,难免会遭到用人单位的冷落。还有些博士生,尤其是文科博士生缺乏明确、务实的择业目标,因而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

而另外一些博士生把择业范围限定在大城市的省市级机关、科研院所、出版社、高校、高新技术企业、效益好的国有企业等,又无形中限制了择业范围。南京大学中文系一女博士为了留在山东省省会济南,去年11月就与山东人民出版社联系,但该出版社仅需一个博士生名额,无形中给就业增加了一个障碍。有关人士提醒说,博士生们不要空等,要先上岗再调整心态、继续充电,工作经验胜过几张证书。博士生应该根据实际,合理定位,降低门槛,调整期望值,积极就业。应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爱好,不能把工资待遇看得太重,而应该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积累经验,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加快自己的社会化过程,增强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供给并未绝对大于需求,绝大部分人总会找到工作。总之,博士生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调整心态,找准定位,博士生的就业道路依然宽阔无比。

学校:审时度势,未雨绸缪

学外语的花了很大力气读西方文学经典,对基本的商务知识却知之甚少;学国际贸易的,外语水平却不过关,听不懂外国人在说些什么……博士生就业难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专业设置的调整赶不上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造成学用脱节。有的博士生,理论基础知识相当扎实,专业也对口,但因知识老化很难学以致用;有的博士生则因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弱,在实际岗位上不能很快胜任工作……这些现象的出现,很重要的原因是高校在专业设置、知识教授、能力培养上滞后于社会需求。

很多博士生抱怨:由于他们人数相对较少,学习的地点和时间又较分散,因此学校和社会往往忽视了博士生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导致他们择业时根本不知道哪些单位需要博士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从网上还是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为博士生提供的招聘信息几乎寥寥无几。业内人士指出,面对即将到来的高层次毕业生就业大军,学校应该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意识到重视“出口”比把好“入口”更重要。并分析说,专业设置的调整赶不上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已成为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一大顽疾,很多专业社会需求已经饱和却仍然涌来大批的毕业生,而一些紧缺专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还有专家表示,让大学生从进校第一天起就得到全面和连贯性的职业指导,从而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并呼吁各高校要尽快建立起为少数高层次人才就业提供服务的窗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