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在土地控制方面采取的严格措施是否会有相应的松动,成为近期社会关注的焦点。23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
孙文盛指出,严格土地管理,调控土地供给,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产生了釜底抽薪的效应,促进了我国经济向“软着陆”迈进,这充分说明国家运用土地政策
把管紧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环节确是中央的创新之策
一般来说,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土地供应政策不在其中,而这次我国政府却创造性地运用土地政策调控经济,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其原因何在?
孙文盛回答说,土地供应量的变化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密切相关,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形势下,中央明确把管紧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环节之一,确是创新之策。
其一,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物质载体,投资和项目最终都要落在土地上,把住了土地供给关口,就可以有效遏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其二,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独特优势。我国实行的是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土地用途管制、农地转用、建设用地统一供应等制度,政府对土地供给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可以通过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土地用途来抑制或鼓励市场需求,有效引导投资、消费的方向和强度。
中央有决心、有办法管好土地
国家去年以来大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应该怎样评价这些措施及其取得的成效?
孙文盛指出,通过管紧土地实施宏观调控,中央决心很大。去年初,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对土地市场进行治理整顿,实际上就是运用土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对严格土地管理问题进行研究部署,从政策上和体制上强化了对土地供应的控制。
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土地管理正在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以开发区清理整顿为重点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国已撤销开发区逾七成,核减用地逾六成。二是调控土地供应初步遏制了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停止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用地的供应,继续停止对高尔夫球场和别墅用地的供应,限制了高档公寓等高档商品房用地的土地供应。三是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在增量建设用地受限的情况下,各地大力盘活存量土地,从政策上引导集约用地,从机制上约束土地使用。
管紧土地闸门不松手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在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在消除,这是否意味着国家控制土地的闸门可以适当松动一下?
孙文盛说,目前,我国经济虽然整体向好,但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必须牢牢把紧土地供应的闸门不松手。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内,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以上。由于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未能落实,导致我国土地资源国情面临严峻形势。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决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
通过调控土地供给调控经济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的新要求,应该说,这项工作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今后应该怎样从机制上加以完善?
孙文盛说,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新形势给我们提出的新任务,需要我们以创新精神去探索。
当前我们正积极研究推进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把握调控的重点,主要从建设用地总量、土地供应结构和不同区域的土地供给三个方面严格土地供给。二是把握好时机和力度,准确了解土地批了多少,供了多少,真正用了多少,利用结构和强度怎样。三是讲究策略,逐步学会运用土地政策为宏观经济“加油门”“点刹车”,既不能“一刀切”,又要在必要的时候“切一刀”。四是建立起良好的工作机制,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资源供求状况和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分析,及时提出宏观调控的措施和建议,建立土地政策与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宏观调控机制。(据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