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建校初名为镇江农机学院。40多年来,专业越办越多,学科门类也越来越全,学校也由原来的单科性变成综合性大学。但不管怎么变,江苏大学倾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初衷没变;不管怎么改,江大人关注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的“痴心”未改,并且不断集成学科优势,拓展研究领域。近20年学校先后完成数千项与
科技帮扶是关键
长期以来,江苏大学充分发挥工科优势,以工助农,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重点大学――镇江农机学院应运而生,成为全国最早设立农机专业的高校之一,1981年即获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培养了中国第一届农机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第一位博士。江苏大学还是全国最早设立内燃机专业的学校,他们利用学科优势,会同企业联合攻关,设计出了改进型单缸S195柴油机,1967年就在江苏、山东、浙江等省的一些工厂试制,并很快作为农用主要小型动力,为全国100多家企业生产,到1991年年产量已达170多万台,成为各种单缸机中产量最大、保有量最多的机型。随后,学校又开发了S195、S110系列产品,配套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中型拖拉机、农用排灌、农副业加工,内河船舶、发电、农用汽车等,目前,以S195为代表的农用单缸柴油机,已形成缸径60mm―125mm的几十种产品,仅江苏柴油机企业年产单缸机就达600万台以上,全国已达1000万台以上,并大量出口东南亚及非洲和欧美地区。多年来,江苏大学在该领域先后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
农业生产劳动量中的60%以上与运输工作量有关。江苏大学汽车与拖拉机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立该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长期以来,不仅为行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骨干,而且还直接为农用运输企业、行业管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先后为江苏、安徽、山东、浙江和上海等省市的30多家企业,独立或共同开发新产品80余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农技推广是重点
江苏大学校长杨继昌教授对记者说,中国农村的现状启示我们,要农民掌握的技术必须浅显易懂,一说就明,拿来就用;而农民需要的机械必须经济实惠,操作方便,想用就买。学校还致力于农机技术的推广,并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比如如何灌溉,如何节水,如何栽培、种植、收割、施肥等等。
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是全国惟一以研究水泵、排灌机械等为主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长期以来,致力于喷、排、灌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推广工作,许多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并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针对农村机泵不配套每年造成的排灌用电的巨大浪费,该学科历时17年,研究出净增效率15%的方案,并先后改进166个较大型泵站,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广大农村和农民对小型泵的需求大大增加。江苏大学适时研制了WB型微型泵、自吸式微型泵、小型潜水泵等系列水泵数十个产品,深受农民欢迎,全国几十家企业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对小型机械的渴求,江苏大学研制出了10多种中小底盘配套农具,具有耕耘、植保、脱粒、收割等多种功能。如研制的多功能驱动式组合农具,集旋耕、开沟、播种、盖籽、水田耙于一体,并直接与各种国产手扶拖拉机、四轮机配套、拆装方便,比单个配套农具节约材料、成本45%,6次在国内外展会上获奖。
重环保求长效
“在中国,农民的增收和致富必须要有一种长远的目光,增收不是建立在对土地的无限制使用上。相反,对土地的破坏还会影响农民的致富。因此,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必须要有环保意识,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来带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朱正伦介绍说。
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江苏大学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效低污染施药技术及机具的研究工作,开发了相应的机具,5项研究成果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中静电喷雾灭蝗技术,比常规喷药设备提高杀死率20%,节省用药1/3以上,引起国际同行专家的密切关注,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机具已在新疆等蝗虫多发省区的灭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该灭蝗车的开发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总经费达到2500万元。
江苏大学开展的农产品生物加工与转化技术,涉及食用菌、药用菌液体制种、动物疫苗、生物农药、肥料、饲料、酶制剂、有机酸、保健食品、饮料等农产品生物加工领域,目前已拥有1600余家用户,产业化效果十分显著。将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引入农产品质量检测,创造性地通过计算机视觉、人工嗅觉、光谱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结合,进行农产品质量的评判与检测,首开国内先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在国家“863”计划第一批现代农业技术课题招标中一举中标,凸现了在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