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温州民资涌动“整合潮”

2004-06-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我有话说

单一产业的民营企业如何持续做大?大量的民间资本出路何在?一直走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前沿的浙江省温州市,如今行业内的整合和民资的自发整合蔚然成风,企业老板们频频杠起联合大旗,探索民营企业创新变革之路。

“民营经济要继续发展壮大,‘整合’是一条有效途径,这是对传统‘温州模式’的新突破。”一

位关注温州的经济学家就此评价说。

民间财团悄然登场

正当外界对“温州模式”进行反思之际,温州两家财团最近悄然浮出水面。

第一家财团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的全国首家无区域限制的“财团”―――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这家超大型“航母财团”由神力集团、奥康集团、法派集团等9家在当地赫赫有名的民营企业联手组建。9个股东以皮鞋、服饰、眼镜、低压电器或机械起家,均在所属行业居于领先地位,各家资产规模均超10亿元。6月16日财团挂牌当天就签订了温州泰顺抽水蓄能电站、温州鹿城轻工特色园区污水处理工程等4个合作项目。

第二家财团为中驰财团投资有限公司。“中驰财团”由温州市柳市镇长城集团、民扬集团、华通集团等7家民营企业合资组建,注册资本金1亿元。

几乎同时成立的两家温州民间财团在投资方向上非常相似 公共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进出口贸易、高薪技术、金融、国企兼并、风险投资等。

据业内人士介绍,财团是一种以金融资本为纽带,集金融、实业、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必然产物。温州民间财团的组建最大的意义在于探索中国民营经济全新发展的经济模式,引导“温州模式”向更高的资本运作层次升级。

突破瓶颈的革新之举

昔日风光无限的“温州模式”如今面临新危机:2003年,尽管温州的GDP总量达到了1220亿元,是温州六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增长速度却一度落到了浙江省倒数第二的位置。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分析,在中国大陆最具竞争力的47个主要城市中,温州的区位竞争力仅仅排在第45位。在有的经济学家看来,曾经被奉为经典的“温州模式”似乎走到了尽头。

温州2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从零敲碎打,到一窝蜂而上形成产业集群;从“三千万就分家现象”到打造龙头企业;从做产品到做品牌,温州人屡屡创造奇迹。然而到了现在,像皮鞋、低压电器、服装、打火机这些温州特色产业做大的空间日渐缩小,小而散的经营成为民企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

“惟有整合,才有出路 ”一直在思考着“温州模式”何去何从的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是中瑞财团的始作俑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打破行业局限,“整合资金,整合品牌”,吸引不同产业的龙头企业,整合成为一个超级集团,向高端市场领域或者是向一些大投入大产出,甚至是垄断行业拓展,这可能是温州民企整体突围的一条出路。

温州民企“合”流汹涌

事实上,温州民间资本这股“整合”潮流早在去年就已风生水起。去年3月,温州五金商会一次例会上,10个锁业老板愁眉苦脸―――竞争只有死路一条,想提升档次却又有心无力,怎么办 两个月后他们找到了出路,8家制锁企业“强强联合”,组建了中国最大的锁业集团―――温州强强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委一位主要领导评价 “这是一次革命性的产业资源整合,对温州产业强化优势、提升品牌、增强竞争力有很强的启示和示范作用。”

一向挟财自重的温州老板们,怎肯舍弃“鸡头”地位?强强集团董事长黄聪弟举例说道,上世纪90年代,温州灯具业由于没有及时提升产业层次,很快在与外地灯具业的竞争中全军覆没了,“若不联合,必然重蹈灯具业覆辙,到时恐怕连‘鸡头’也做不成。”

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这种“强强模式”迅速向其他行业扩散 家具行业80家优秀企业组建温州“家具航母”,统一品牌经营、统一兴建生产基地、统一市场服务等;40多家拉链企业投资3.5亿元,联合筹建中国拉链生产基地;奥康集团携温州8大鞋革企业,斥资10亿元在重庆壁山县打造“中国西部鞋城”,进行行业内部整合;模具行业也在组建温州模具实业总公司,联合对共性技术进行攻关……

如今“中瑞”和“中驰”两大财团的成立,无疑是这种“整合”的一个新风向标,来自民间的掌声也异乎寻常的热烈。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教授评价说,就资本运作而言,阵容强大的多家民营企业共同投资组建财团,可以突破单个企业资本薄弱的局限,从而有助于温州民营经济进入一些资本密集型行业。这对温州企业的整体形象和温州经济的综合实力,都将是一次较好的提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