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落实科学发展观 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2004-06-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真 我有话说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沃土之中,是用哲学社会科学认识和改造世界结出的思想硕果;哲学社会科学则是解读科学发展观的锁钥。科学发展观是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认识和态度,是运用哲学社会科学认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密切相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正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非常鲜明的。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阐述了人的属性、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活动、人的自由等关于人的基本问题,把人视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指明“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预见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些基本观点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最根本的理论依据。不仅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受到重视的。无论马克思主义者或非马克思主义者都在关注人的发展问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问题,也充分说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规律性认识不仅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上,还在于它主张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认识同样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上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就提交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其结论是: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地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的崩溃。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发展问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题为《我们共同的前途》的报告,设计了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通过了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未来发展问题的科学成果的汲取和借鉴。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对客观世界特别是社会现象强大的探索功能和认识功能。人类社会愈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就愈要求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愈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我们党能够提出和确立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认识系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这一认识系统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认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运动,它把经济和社会看作社会运动大系统内的两个子系统,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进步。实现社会进步,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进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多数学科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意识形态功能,而意识形态则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进步的意识形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社会进步的先导。人们由此看到了标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而奔腾激越的时代潮流又引领人类历史的前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哲学社会科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使它能够在科学的指导下更好地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能够成为科学发展观认识系统的内在要求,就是因为社会进步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而这种繁荣和发展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进步,并由此推动或引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与否,绝不只是哲学社会科学本身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人类历史的走向和命运。我们应当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着眼于人类历史的长河,着眼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内涵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发展观,需要运用哲学社会科学来加以解读。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理念,也是科学知识的结晶,哲学社会科学则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一把锁钥。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要理解这个核心,就要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特别是有关人的问题的科学观点。还应当了解一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界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这有助于开拓视野。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理解其科学含义,就要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以避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片面性。还要学习一些系统科学知识,努力掌握系统思维的方法。此外,科学发展观还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人口学、人才学、管理学、环境保护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跨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只有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和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总之,我们应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素养,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