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石漠化不容漠视

2004-06-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北鹰 我有话说

6月17日,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在我们共同关注荒漠化问题时,石漠化同样应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石漠化地区生态恶化十分严重。在石灰岩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使许多地方土壤流失殆尽,大地只剩下了岩石与粗沙―――石漠化。

石头之灾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说,在石漠化地区,几乎年年旱涝相伴,泥石流滑坡等频繁发生,生活在石漠化地区的人大部分尚未达到温饱线。石漠化地区“种了几片地,收不到一袋粮”成了这里农耕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壤稀少,人们只能在石缝里种点玉米等杂粮。为了温饱,人们不得不在陡峭的山坡耕作、采樵,生存异常艰难。

在石漠化地区,严重的土壤侵蚀导致河床淤高、淤塞中道,危及长江、珠江。贵州最大的乌江渡水电站,库区5年淤积近2亿立方米,已严重影响了电站的安全运行和寿命。

石漠化给人民的生存亮起了红灯。在石漠化地区,涵养水源的功能急剧下降 天上常下雨,地下水也很丰富,但却是饮水困难并很难解决。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9个重点县的石漠化地区,农民饮水要从数公里及数十公里以外去取水,生产用水对于他们几乎是一个梦。

贵州省美丽的黄果树大瀑布,因这一地区日益严重的石漠化,枯水期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不少专家断言 如果不解决石漠化问题,黄果树瀑布将会干涸。

石头之害

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顶级形态,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加之石漠化地区经济贫困、科技文化落后,更增加了石漠化治理的难度。

石漠化地区多处于偏远山区,长期以来生活燃料主要靠薪柴。石漠化地区的人口问题、生存问题、能源问题不解决,石漠化治理很难取得成效。克服石漠化的危害需要多管齐下。一是进一步搞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建设,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帮助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改善生存条件;三是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四是控制人口增长,实施生态移民。五是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

石头之战

一些老科学家始终关注着石漠化问题。中国老科学家协会林业分会多次组织专家组对黔、桂、滇石漠化地区进行了综合考察,希望能够找到解决石漠化的道路。

有关部门也在行动。国家林业局决心要在石漠化治理领域有所作为,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就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调研,并写出了具有指导性的调研报告。

石漠化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更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没有退缩,没有逃避,他们在与自然抗争,通过自己的双手在不断地摸索,反复地实践,探索出“以封山育林为主,造林补植、改燃节柴为辅”的治理模式;石山封山育林、石窝栽种竹木药的模式;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技术模式等等。总结筛选出了金银花等一批适合改良石漠化地区的优良植物品种。

绿色未来

通过艰苦的努力,石漠化地区的绿色正一点一点地向前延伸。贵州省珠江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规划的18个县已治理石漠化山地50万亩,云南省珠防二期工程规划的17个县已有16个启动珠防工程,已治理石漠化山地42万亩。广西珠防二期工程规划的85个县中有61个石漠化县,陆续已有35个县实施石漠化治理,已治理石漠化山地70万亩。

通过持之以恒的石漠化治理,部分地区恢复了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镇龙色村,以前是全地区出名的30个特困村之一,岩石裸露度达90%以上,人均纯收入仅94元,群众生活极度贫困。自从大力封山育林防治石漠化以后,植被迅速得到恢复和增加,有效地改良了1.6万亩耕地,原来干涸的8眼泉水也实现了四季清水长流,现在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835元。截至最近,黔、桂、滇3省 区 共治理石漠化山地162万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