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路桥资本回归现象的背后

2004-07-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潘剑凯 我有话说

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浙江有7000多亿民资进入了其他省的投资领域,资本流出量居全国之首。进入21世纪,众多浙江民企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进入了第二轮快速扩张期,不少民企选择了到外面去发展。如此大规模的民资从浙江流出,有人认为这将造成浙江产业空洞化,影响浙江经济的发展。就在此时,不少多年前出外

创业的浙江企业家却又悄然回到故里投资办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台州的路桥区。据统计,2003年,在外投资兴业的路桥商人纷纷回乡,一举签下了20多个1000万以上的投资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当年到位资金30多亿元。今年1至3月,路桥区新签订项目150多个,引资185亿元,其中140多亿来自回归家乡的路桥人。而在四、五年前,路桥的民间资本却是大规模外流,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30多家企业将20余亿元投在上海,有20余家企业将约10亿元投在江苏。路桥的资本流出又流进现象耐人寻味。

为了造福桑梓
更为了把资本做大

记者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浙江巨科铝业集团。该集团从事新型铝深加工,首期总投资11亿元,投产后年创产值可达到30亿元,利税4.5亿元。集团的董事长李书通多年前离开路桥前往上海创业,如今之所以把最重要的新型铝业深加工项目搬回路桥。李书通说,除了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外,最重要的原因有两条:路桥所在的台州以及周边的温州、宁波一带,是中国最大铝消费市场;路桥有一个中国最大废旧金属回收产业,能为其提供廉价且丰富的原料。他说:“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信息发达,人才众多,但从工业发展角度来说有不利的一面,而在路桥,我们背靠两个大市场,铝业深加工才能取得利润最大化。”路桥人口不到42万,却拥有4家整车生产企业。开民企造汽车之先河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正是路桥人,在北京、上海、宁波完成一圈投资之后,他把集团行政总部和目前规模最大的整车生产基地迁回了路桥。吉利集团建设的汽车城占地2726亩,总投资49.1亿元,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台。与“吉利”同时从上海移师回乡的吉奥集团,首期工程投资4.5亿元,配置了冲压、焊接、涂装和总成四条生产线,年计划生产皮卡和SUV6万辆、发动机6万台,志在打造中国最大的皮卡车生产基地。在这两个汽车厂的流水线周围,记者看到整箱的汽车零部件上,标明的产地均在路桥和台州本地。原来以路桥为中心,台州还是我国最集中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地之一。据介绍,吉利汽车工业园开工建设时,10家本地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也采用与吉利集团合股的形式随之进园,兴办10家配件企业,专门为之配套。

改革开放后,浙江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块状经济模式,其实质即为产业集群。在这些产业区块内部,产品从原料到成品到包装营销,生产链条的每个环节,均有成百上千的生产单位相互协作又充分竞争,不仅可以促进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交易成本的降低,而且能够形成从设备到原料的集中供应与配套服务优势。这正是浙江资本到外面走了一圈又对浙江欲罢不能的关键所在。路桥就是块状经济的高度密集之地,小小一区拥有8个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20%的产业集群。的确,浙江资本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里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紧张。但路桥在这些生产要素上的紧张程度远高于浙江的平均水平。资本为何又回来了呢?企业往往会在各种要素组合中权衡利弊,而路桥的市场资源和配套产业链价值超越了其他条件的制约。资本的本性是趋利的,哪里能长大,资本就流向哪里。

促进资本流动
政府应有作为

资本的回流大大提升了路桥的产业结构和质量。流出去的是内资,流回来的是内资挟带着外资;流出去的是单纯的资本,流回来的是资本、人才、信息、技术和有利本地产业层次提升的项目。吉利、吉奥公司的汽车项目实施后,已带动台州全市汽车配件生产企业近100家,预计2年内将发展至300家,届时,80%的汽车零部件将实现“台州制造”或“路桥制造”,对区域经济增量产生的影响已不是几亿、几十亿,而是数以百亿。

面对汹涌的资本外流,浙江不少地方政府的感受是复杂的,有的苦口婆心地劝解挽留;有的进一步许以力所能及的优惠;个别地方甚至用起“穿小鞋”的办法。如今,路桥对资本流动深刻内涵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区长虞选凌说:“不能片面地将资本外流理解为‘资金大逃亡’,如果外流的资金是拓展市场,建研发机构和利用资本增量兴办企业,延伸产业链,就应该鼓励。实际上,吉利、吉奥回来正是因为它们出去过了,正是在出去的过程中,企业经营者更新了观念,培养了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对资本和市场经济有了更深的理解。”虞选凌认为,民间资本的流动是有规律的,在民间资本的流动中,地方政府应该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争取有所作为。以自省的心态、合作的精神来对待民间资本流动,是地方政府应有的姿态。即在分析资本外流的客观原因的同时,要对政府服务等主观原因进行深刻反思,进而采取措施加以改进;着眼于区域资源的互补,建立新的生产要素跨区域配置机制,通过资源的互补、衔接,实现两地共赢。

路桥如今资本大回归的局面,并不是等来的,政府的引导起了重要的作用。近一两年来,路桥区委、区政府上北京,去上海,给在外的企业家开了无数的“恳谈会”、“座谈会”。巨科集团的董事长坦言,是路桥区政府提供的思路才让他们想到了铝业这个好项目的。不是他们这么积极,企业这个项目可能就不会有。

资本的长大需要发展空间。近几年来,路桥倾力打造区、镇(街道)、家庭三级产业基地,为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台州(吉利)汽车城、中部工业区、温台沿海产业带路桥园区等三大区级综合性产业基地,已成为主导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新企业集聚的洼地;镇(街道)特色产业基地经整合、提升、规范后,进一步促进了块状经济的发展,增强了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家庭工业基地则成为中小企业的孵化器。这些产业平台的搭建,为吸引各个层次的外流企业“回归”,提供了发展平台。

日本也没什么资源,却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迎接和引导在外资本回归,路桥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办事效率的要求,整合资源,构建精简、统一、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重新设计改造行政系统工作流程,开展了两轮审批制度改革,全区各种审批核准事项,由原先的686项减到293项,降幅达57.3%,大部分项目审批时间已缩短至5天以下,成为台州审批项目最少的县(市、区)。路桥还在机关干部中扎实开展效能建设,查摆问题、纠正作风,为发展扫除障碍,成立投资项目服务中心、行政审批中心,为企业提供项目策划、代理、督查等一条龙服务,专人专职,促进签约项目尽快落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