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中国苏州召开之际,《中华遗产》杂志应运而生了。作为国内第一份全面关注遗产的刊物,她凝聚着关心遗产事业的众多有识之士的心血与汗水,寄托着他们对自然和文明遗
每一项自然和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大自然中具有独特而绮丽的景观,是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的优秀结晶。它们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见证和标志,同时也为其文明的延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资源。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迅猛的现代化进程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自然和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威胁,遗产保护就是在这个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提出的。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订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97年又建立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护体制,遗产范围从有形扩大到无形,这是20世纪人类最富历史智慧的行动之一。如今,在世界范围内,遗产保护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遗产保护工作。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29处文化遗址和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世界第三。与此同时,遗产理念得到广泛传播与接受,保护遗产的法律法规更加健全,相关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遗产教育得到开展,保护遗产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更多的国人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到保护遗产的事业中来。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也在逐步拓展。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的遗产状况仍不容乐观:少数地方或因对遗产的保护和永续利用认识不足,或为短期利益超载和错位开发,一些遗产地面目改观,不堪重负;一些无形的民族、民间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冲击甚至威胁。保护中华遗产并使之永存后世是每位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因此,需要积极开展对全民遗产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中华遗产》的问世,将给中华遗产―――包括存在与产生于中华大地的有形与无形的各类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开辟一片新天地,带来新希望。
巍巍神州,茫茫禹迹,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如诗如画、雄险奇秀的锦绣河山,五千年延绵不替、独具神韵的古老文化,犹如一幅展现不尽、色彩斑斓的画卷,具有永恒的魅力!国人为之骄傲,世界为之倾倒!根植于如此肥沃土壤之上的《中华遗产》,必将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此文为作者为2004年7月创刊的《中华遗产》所作发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