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看得出来,审计的力量一年比一年强、力度一年比一
三年前,水利部挪用水利资金盖大楼被查处的事,应松年教授记忆犹新。“国家财政没有批准,自作主张地挪用资金盖楼,就是违法违规行为。这就是在审计中发现出来的问题,当时就很震动。”
从2003年6月25日,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审计报告,曝光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到今年6月23日,李金华再次向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审计风暴在社会上一年比一年引起强烈震动,人们对审计的力量愈发刮目相看。
那么,审计究竟在国家财政预算监督中起怎样的作用?李金华审计长曾说过:审计是国家财政的“看门狗”。这话在应松年看来,暗含着更多比喻和幽默成分。应教授说,“我认为,审计应该是保卫国家金库的卫士,是国库的守卫者。”
他说,“审计就是帮我们把国家的钱看好、用好,一定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和各种财政纪律,把纳税人交的钱用在正当的位置上,纳税人交的钱不容易,乱来是不得了的大事。”
在李金华审计长开列的审计“清单”中,各种违法违规情况不一而足。应松年说,保障每一笔国家财政用到合法途径,与每个老百姓、纳税人切身利益相关。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对纳税人造成的最大损害就是,纳税人的钱没有用到正当途径上,最终伤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
相对于审计中查出的涉嫌腐败问题和犯罪案,一些资金挪作它用的案件似乎更能博得人们同情,也成为问题单位辩白的托词:这些钱毕竟没有装到自己腰包。
“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挪作它用,绝不代表没有问题。”应松年指出,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依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正当用途,不能改变其用途。否则轻者违规,应承担行政责任;重者违法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
他举例说,就像本来应投资修堤筑坝、扶贫救灾的钱,用来给职工盖大楼、发福利补贴,虽然钱没有放进自己口袋中,但不是按照法律的明确规定办,就成为挪用。“挪用公款是违法的,数量巨大,就要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应松年认为,把审计“清单”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汇报,是通过人大进行监督的有力体现。他说,这份“清单”在常委会委员中也引起极大震动,委员们要求针对问题切实加大整改力度,并督促国务院在年底要汇报整改结果。“公开本身就是成功的一半,公开即意味着面对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决心。”
“这次审计报告值得肯定的是,提到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提出了改进的途径。”应松年说,关键是要寻找预算违法违规使用中的制度漏洞和缺陷,有针对性的加以整改和完善。“这涉及到,怎么用钱、花钱,应该通过哪些法定程序,而不是某位领导、某个负责人一句话就能随便决定的,这对政府转变观念、依法行政非常重要。”
“今年的审计报告让我们看到国务院致力于建立健全一个廉洁政府的决心,建设一个法治政府的决心,它慢慢让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懂得,财政预算、国家的钱、老百姓的钱,每一笔都不能乱花,每一分都要花得合法。”应松年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