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杨巨源有诗:“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说的是诗人要感觉敏锐,开风气之先,发人所未发。这个道理对于理论研究工作者是同样适用的。“知识经济”这个名词
不过近年来关于知识经济的文献车载斗量,仅仅讨论知识经济并不足以成为杰出的著作。《新资本论纲要》之所以是一本好书,除了敏锐地捕捉到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新事物之外,还得力于在基本层面上的原创性探索,主要的体现为对劳动价值论的重新思考。《纲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知识产品的价值,不取决于生产知识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而取决于知识产品所引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量;知识产品的这种价值,通过超额利润加以实现。以此为基础,加上作者对于人民资本和雇佣资本的区别和分析,《纲要》分析了各种收入的源泉以及知识、劳动、资本共享剩余索取权的问题,研究了知识经济中现代企业制度的选择,并且对“重建个人所有制”这个被称为是经济学中的“歌德巴赫猜想”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在《纲要》中,是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完成的。当然这不难理解――既然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石,那么对在这一理论基石进行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逻辑一致的理论观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基础理论上的原创性思考,使得《纲要》对于知识经济的阐述没有停留在常见的描述和简单归纳的阶段,而是涉及到了深层次的规律性的层面。
但是我们从阅读中获得的经验是,即使是紧跟时代脉搏而又具有理论创新的著作也未必会拥有较多的读者;表达方式对于学术著作也非常重要。虽然采用严格定义的专业术语、表达规范的学术论文,对于提高同行之间学术交流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生动活泼的风格却有助于让更多的读者来分享学者的思想成果。在今天的中国,与经济学相关的很多命题,不仅经济学家中间进行着讨论,而且很多非经济学专业的人士也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种热烈的气氛推动着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但同时也因为“非专业”而产生一些误解。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学家如果能够在不损害论述的准确性的条件下,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就会在避免或者减少误解的同时扩大读者群。这无论对于读者而言,还是对于经济研究的发展而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纲要》一书独具匠心地在穿越时空和马克思对话的场景中阐发自己的思想,使得本来或许枯燥的经济理论平添一段韵味。读者们不会忘记马庆泉博士和马克思对话的场景:马克思在伦敦的书房、星巴克咖啡厅、海德公园,当然还有――马克思手中那颗放射着奇异光芒的七彩珠。
敏锐、勇敢而谨慎的作者写了一本紧跟时代脉搏、具有理论上的原创性、并且在体裁和风格上别具一格的著作。我们性急的读者呢?已经跃跃欲试,要先睹为快了。
《新资本论纲要》马庆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