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记日本牙医大岩先生

2004-07-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马晓毅 我有话说


大岩手指着他收藏的毛主席像章。


大岩在给病人看牙。


大岩在吃早饭时看报纸。

从年幼记事起,日本鬼子、日本小国以及后来的日本电器、日本汽车,就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这是一个反面与正面、先进与落后、熟悉与陌生的复杂概念。今年暮春,有机会出访日本,在会议结束后,为了真切地感受一海之隔的日本和日本普通百姓,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记者专程来到日本中部的爱知县南知多町内海镇,在一位叫大岩的日本朋友家里小住数日。

大岩是一名牙医,早在十几年前就与记者在日本学习的小妹一家熟识。13年前,他的太太大岩尤夫子曾带着年幼的三个孩子到北京旅游,记者曾陪着他们观看名胜,品尝御膳。记得大岩当时就说,我们热爱中国,中国敢于与美国碰硬,了不起。所以我们就到中国旅游,把外汇花在中国,支持中国的建设。后来,大岩又把他的大儿子送到北京上高中,又到上海读大学,学习中医。虽然记者与大岩一家交往已有十几年,但却一直与大岩神交,未曾谋面。此次记者要去与大岩见面,大岩十分高兴,特地发来传真,要求给他传去数篇记者在报上发表的文章,他要组织南知多町“国际交流俱乐部”学中文的同学学习。

南知多町的内海在知多半岛的顶尖上,三面环海,有一弯数千米长的沙滩,岸边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度假酒店,还有温泉,是日本一处著名的夏季度假场所。大岩的家在内海镇子里面,记者到达时,大岩先生刚刚下班回家。他个子不高,圆圆的脸庞经常带着笑容,给人很和善的感觉。大岩对我的到来看得出既高兴也有些局促,因为“在我们这个日本乡下,能有中国的记者来,这是第一次”。大岩说这话时脸上竟有些红了。

大岩的家是一处典型的旧式日本两层木屋,有一个不太大的院子,长有一些花草树木,木屋围院而建,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只不过北京的房子是砖石的,日本的房子是木头的。大岩在镇子上开有一家牙科诊所,离火车站很近。诊所雇有三名帮手,每天来就诊的主要是当地居民,在旅游旺季也有许多游人,收入会高一些。大岩的二儿子和小女儿均已在大学里学习,平时不在家住,家里只有大岩夫妇和老母亲。

大岩每天到诊所上班,大岩太太负责全家的一日三餐和全家的清洁卫生。老母亲今年已80多岁,仍然每天下地干活,家里还有一亩多地,种地的事就由老母亲承担了。地里种一些蔬菜,满足生活之需,如有剩余,老母亲就制成咸菜。

据大岩介绍,他虽然是牙医,但是收入并不高,因为来就诊的病人,都是有保险的,每次治疗他不能随便收费。供三个孩子读书是他最大的花销,平均每月要支出20万日元。每每说到这里,他总是说:“我很穷,我没有钱。”环顾他的家,房屋有些古旧,是他父亲在20世纪60年代盖的,除了厨房和厕所重新装修过,房屋主要结构没有动过。汽车也是老款的旧车,电视也不是平面的。但,他却拥有很昂贵的高尔夫球用具。

大岩家的饮食也很“素”,早饭从来是泡饭、酱汤、自制的酱菜,午、晚饭无非是米饭、泡菜、豆腐,偶尔有点鱼虾,很少大鱼大肉。就是招待我这个远来的“外国人”,也不过是支个烤箱吃烧烤。

尽管生活是朴素的,大岩却有很高的“政治觉悟”,每天早晨雷打不动的是在吃早饭的同时看电视新闻和两份报纸,一份是《赤旗报》,一份是《爱知新闻》,大岩是日本共产党员,他会一边看电视,一边指着小泉说:“他不是好人,他很坏。”晚饭后,一件重要的事是上网看新闻,找信息,发邮件,与中国、美国的朋友联系,很晚才睡觉。大岩多年来一直学汉语,略通英语,很早他就把大儿子送到中国学习,他的大儿子很争气,现在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还会中医,没有毕业就被日本一家大公司录用了。大岩每说起自己的大儿子就有一种骄傲的神情。

大岩还收藏有许多中国的东西――书籍、邮票、地图、字画、毛主席像章等,对中国的事情很熟悉,也很关心,他还对中国的经济很有信心,买了不少中国的股票。

在记者离开内海的时候,大岩夫妇再三表示,中国和日本要友好,日本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下一次到中国旅游时,一定要去北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