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保持了较快的速度,整体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GDP增幅9.7%:经济是否“过热”
一季
另一方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6%,这主要受去年四季度物价上涨所带来的翘尾因素影响,而且食品价格上涨占的比重比较大。此外,我国就业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表现较好,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的情况也不错。也就是说,从通常衡量经济发展、经济运行好坏的四大指标来看,我们没有理由说中国经济现在出了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宏观调控所希望加强的行业得到了加强,需要抑制的行业得到了初步抑制。比如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以及农民的收入均得到了加强和提高。抑制的方面,比如说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同比增长28.6%,比一季度回落14.4个百分点。信贷发行也得到了必要控制,狭义货币M1的增长速度从3月末的18.7%回到6月的16.2%,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回到了6月的16.2%。由此可以说,我们这次进行的宏观调控是适时适度、有利有效的。
CPI增幅5%:是否越过“警戒线”
6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达到5%。而此前,有关评论曾指出,CPI指数倘若达到5%,就表明达到了通货膨胀的警戒线,有可能引起央行利率的上调。对此,郑京平认为,尽管“5%”是一个很敏感的数字,但是中国经济和通货膨胀并没有出问题,不必夸大它的影响。
郑京平分析说,6月份CPI上涨5%,并不代表7、8、9月这个趋势还会逐步地加强。6月份CPI上涨5%,其中的翘尾因素是3.9个百分点,而新涨价因素只有1.1个百分点。预计7月份的翘尾因素还会比6月份要高,在4.5个百分点左右,但从8月份开始,翘尾因素就将逐步减弱,到3.7个百分点,9月份到2.6个百分点,10月份降至1.6个百分点。
其次,CPI上涨5%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货币因素造成。根据食品在CPI中的权重可以发现,在5%的上涨里,食品价格当月上涨14%,影响了4.4个百分点,而非食品价格上涨只影响了0.6个百分点。很多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往往要计算“核心价格指数”,就是把不完全受或者说不太受货币影响的食品价格和原油价格剔除在外。因为食品主要是靠天气、靠收成来决定它的价格的,而原油则受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影响较大。
此外,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货币、信贷的供应已经明显比一季度增长速度要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也在下降,这对价格的压力,特别是对上游产品的价格压力也会减小。加上翘尾因素的逐步减弱,整个全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会再有大幅度变化。
发展性调控:坚定不移
郑京平说,上半年,中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可以概括成见微知著、果断决策、主动性的调控,适时适度、有力有效、平稳型的调控,有保有压、冷热兼治、结构性的调控。这种调控也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性的调控,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性调控,也是标本兼治、完善法治的一种改革性调控。它的核心是,要发展,更要科学地发展。
上半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初步抑制,这为下一阶段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我们也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仍比较突出,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偏高,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以及投资价格等涨幅还较高,信贷结构不尽合理。
郑京平指出,上半年钢铁和水泥的投资分别增长了54.7%和56.5%。低于去年全年的96.2%和1.3倍的增长速度,也低于一季度都增长一倍左右的水平。但50%以上的增长速度仍然偏高,而让速度降温需要一个过程。他说,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在巩固成果,防止反复的同时,切实把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相信有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有这一轮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平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