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

2004-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管向群 我有话说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从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解读发展现状,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更快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就要学习和掌握浸润其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学习和掌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今中国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共同主题。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明确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毛泽东同志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强调要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从而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制定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努力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从提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对符合我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最初思考,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提出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对加快发展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改革开放20多年的辉煌成就生动地说明,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我们要续写新的辉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还是在发展。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形势下谋求新的发展,必须有新的思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从认识和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层面上,对加快发展的本质要求进行了新的揭示,这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以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发展,以新的思维谋求新的发展,以新的举措促进新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发展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但是,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还必须看到,我国人均GDP2003年已经达到1000美元,按照既定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人均GDP1000-3000美元,将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不同的发展观,将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必须辩证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既正视和逐步解决已有的矛盾和问题,又未雨绸缪、见微知著,及时化解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人的主体地位的新提升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新提升。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逐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既满足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又满足民主权利、公平公正、素质提高、价值实现和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主体,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此,就要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结合起来,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统一,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的统一,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使广大群众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并日益增加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体,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来。对于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各阶层的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坚持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群众的创新实践,调动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把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唯物辩证法的新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世界,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用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事物内部的观点看世界。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新运用。

科学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科学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长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意味着GDP的增加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而社会发展则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诸方面的发展。在经济起飞阶段,要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重视GDP的增长,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规模和一定水平后,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把社会发展放到突出位置,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互为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科学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而不是畸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而且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调互动。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如社会事业发展相滞后的问题,收入差距、城乡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协调发展,必须深化体制改革。从体制创新、制度建设入手,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眼前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发展既要考虑眼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发展的基础,又要考虑发展的后劲;既要为当代人造福,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式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意识;强化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资源就是资本,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意识,从而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状况,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确立以有利于人而不是有损于人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确立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发展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转变片面追求眼前发展的发展观,确立既考虑眼前又考虑长远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